文章目录[+]
“叛徒”这个词不仅是贬义词,而目是形容人的行为和品德的诸多贬义词中极为糟糕的一个,被戴上“叛徒”帽子的人会让人憎恨。然而,“叛徒”这个词在硅谷居然会有些褒义,因为硅谷的诞生就与八个被戴上“叛徒”帽子的人有关。这八个人中,包括发明集成电路的诺伊斯,提出了摩尔定律的摩尔,以及当今世界著名的风险投资基金凯鹏华盈的创始人克莱纳,而另外五个人也都不是等闲之辈。这八个人创立的仙童半导体公司被称为全世界半导体产业之母。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全世界半导体产业的诞生、半导体集成电路在全世界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倬用,甚至世界上很多创新公司的出现,都要感谢这八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叛徒”。那么,这八个为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为什么会被冠以了“叛徒”这一颇不光彩的头衔呢?这就得从他们最初的老板肖克利说起。
1 怪杰肖克利
1999年,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洛杉矶时报》在全美国进行了一次关于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人的评选活动。结果,发明晶体管的肖克利(WilliamShockley,1910—1989)和发明集成电路的诺伊斯、基尔比三个人并列第一,亨利·福特排第二,而二战时的总统罗斯福只排到第三位。从这个排名可以看出,美国人其实对政治家不是很感冒,他们更敬重发明家。不过,为什么在20世纪美国多如群星的发明家中,众人会将肖克利等三人排在第一呢?因为象征着半导体时代到来的晶体管和后来的集成电路实在太重要了。事实上,这两项发明也常常在美国人评选的各种发明中排名并列第一。
今天,我们这个世界几乎找不到不与半导体相关的领域,每天每时每刻的生活都离不开它。从个人生活来看,早上闹钟或智能手表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它们的核心部件是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我们用微波炉热早餐,微波炉也是由集成电路控制的;我们开车去公司,汽车的控制系统和大大小小上百个传感器和控制元件,核心部件也是半导体传感器和芯片;到了公司里刷门禁、坐电梯,它们的工作依然离不开集成电路;在办公室里办公更是少不了电脑,而电脑里面有很多集成电路的芯片……可以说,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的生活,其实已经被半导体集成电路绑定了。再从国家和全社会宏观经济来看,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全世界产业的发展从本质上 ,就是集成电路化的过程,我把这种经济模式概括为下面这样一个公式:
原有产业+集成电路=新产业
今天世界上大部分产业都用到了集成电路。如果我们把这部分产业从世界经济中扣除,世界经济不仅会大倒退,而且不成体系。据英特尔公司估计,从1995—2015年,半导体对世界GDP增幅的影响大约是11万亿美元,占了同期GDP增长(按1990年不变价折算)的近一半。从反面例子中也可以看出集成电路的重要性,俄罗斯和东欧,以及中东地区今天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这半个世纪以来围绕着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信息革命。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之前,根本就没有半导体产业,甚至很少倬用集成电路。今天,我们找不出信息时代的哪一项重要的IT发明来自于俄罗斯或者其他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这样的地区怎么可能不落后。
今天,当人们享受集成电路带来的好处时,不会忘记将它带到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助产士们”,即肖克利等人。
肖克利1936年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之后,就来到当时美国的科研中心贝尔实验室(二战期间离开贝尔实验室参与军事研究项目。1945年,肖克利再次加人贝尔实验室),研究如何用半导体材料制作晶体管取代耗电的电子管,并目成为了该实验室固态物理组的组长。固态物理是美国对半导体的另一个称呼。同年,巴丁和布拉顿等人加人了他的实验室。1947年,肖克利发现了半导体P-N结的单向导电等诸多特性,并利用这一原理发明了晶体管。同时巴丁和布拉顿也发现了一种三极管。从此,人类进人半导体时代。这三名科学家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也是贝尔实验室所获得的众多诺贝尔奖中的第一个。
1955年,肖克利因母亲年事已高,决定辞去贝尔实验室的工作。1956年,肖克利搬到加州的山景城,以便照顾住在帕洛阿尔托乡下的母亲。当时肖克利只有45岁,自然不可能退休,需要有合适的工作做。遗憾的是,当时的帕洛阿尔托可不是后来孕育出太阳、苹果、Google和Facebook这些翘楚的科技重镇,还只是一片大果园。旁边的斯坦福大学在美国也没有太大的名气。因此,肖克利只好自己办公司,好在他有一位非常富有的科学家朋友——贝克曼(Arnold Orville Beckman,1900—2004),贝克曼是化学中pH值测定法的发明人,在商业上也非常成功。贝克曼出资,让肖克利在加州办起了自己的实验室一一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oratory),专门研制和生产肖克利所发明的半导体。
有了老板,有了资金,还需要有人干活。当时易然在实验室里能够用半导体材料制造晶体管,但是还没有办法量产,光靠肖克利一个人是无法采用工业化方式制造晶体管的,他需要有一批人来帮他解决从提高性能到生产高质量晶体管等一系列问题。但是,那时候半导体还是新鲜事物,没有多少人懂这个技术,大学里只是教授相关的原理。如果按照今天很多用人单位严格的专业对口要求,肖克利是招不到人的。不过肖克利有他自己的办法。
具体说来,肖克利的办法有两个。首先,他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听博士生们作学术报告,通过他们做学术报告的水平来判定他们的智商和研究能力,然后他主动联系那些他看得上的人。第二个方法则有点匪夷所思,那就是测智商。肖克利的招聘广告是以代码的形式刊登在学术期刊上的,除了绝顶聪明的人,其他人根本读不懂他的广告。事实证明肖克利的这两个方法很管用,而像高盛、微软和Google这样的公司将它们变通以后还在使用。比如,Google曾经在加州的101高速公路上用大广告牌登了这样的广告:
{无理数e中前十位连续的素数}.com
你如果知道这个答案(7427466391.com),就可以通过上述网址进人到Google的招聘网站。而能够计算出这道题,要很聪明。就这样,肖克利利用自己奇葩的招聘方式,很快就网罗了一大批英才。当然,像诺伊斯和摩尔等人则是他主动打电话联系的,而大家愿意追随他,完全是出于对这位大发明家的崇拜,对这一点,后来发明集成电路的诺伊斯讲得很清楚。
罗伯特·诺伊斯出生在美国中西部爱荷华州的一个小镇上,从小就对大自然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并喜欢把大量时间花在自家地下室工作间里做实验。1940 年 , 年 仅 12 岁 的 诺 伊 斯 就 和 14 岁 的 哥 哥 盖 洛 德 (Gaylord BrewsterNoyce)制作了一架滑翔机。当地人看到这架滑翔机从格林纳尔学院(Grinnell College)的楼顶平稳滑下,继而从学院体育场的看台上飞下去。
诺伊斯年轻时属于绝顶聪明但是非常调皮的孩子,有点像后来的乔布斯。他在大学里做过的最出格的一件事,就是从当地市长的农场里偷了一头猪,在同学们的聚餐会上烤着吃了。这要是放在50年前是会被处以绞刑的 ,当时他的导师盖尔(Grand Gale)教授和他就读的学校格林纳尔学院出面把他保了下来,并向市长赔了钱,而诺伊斯只需停学一学期。这期间他在纽约的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并很快精通保险业务。大学毕业后,他本想去当飞行员,因视力不佳未能成行,只好去麻省理工读物理博士了。从麻省理工获得物理博士学位后,喜欢动手的诺伊斯决定选择在工业界发展。当时他拿到了美国所有顶级研究所,包括IBM、贝尔实验室和RCA实验室(GE旗下的实验室,当时和贝尔实验室齐名)的聘用书,不过他却去了一家不大的飞歌公司(Philco),因为他是一个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人,他到了飞歌公司,就开始筹办半导体研究部门。飞歌公司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接到过一些政府部门(比如NSA)和大公司(比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大合同,但是一直经营不善。就在进退两难之际,诺伊斯接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个电话一—他后来回忆到:“接到那个电话的感觉,就像是接到上帝打来的电话一样。”电话是晶体管之父肖克利打来的,邀请诺伊斯到加州加盟他刚成立的晶体管公司。诺伊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肖克利,并成为公司的第一位员工,这不仅因为晶体管之父肖克利的声望,还因为诺伊斯的哥哥当时在伯克利任教。戈登·摩尔加盟的过程和诺伊斯相似。当时他正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博士后,虽然研究成果显著,但是他对自己研究的课题是否有用也吃不准。他是这么说的:政府给了钱搞研究,我出论文,算下来成本是每个字5美元(当时5美元很值钱),这么高的投人搞出的研究对政府是否有用,我也不知道。而就在他感到苦恼之际,肖克利的电话打来了。摩尔之所以接受肖克利的邀请,理由几乎和诺伊斯的相同一—肖克利的声望加上能够回到加州(摩尔出生在加州)。
1956年,当肖克利招来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后,就顺利地在旧金山湾区创立了他的公司,这一年年底他和巴丁、布莱顿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奖,这也使得新成立的小公司名声大振,一切显得十分美好。但是,获得诺贝尔奖也让原本就傲慢专横的肖克利变得更加唯我独尊。
诺伊斯和摩尔等人在加人肖克利半导体公司时,其实忽略了一个不难注意到的细节,即肖克利招来的员工里并没有他原来贝尔实验室的同事。肖克利是个非常有个性的科学家,很难共事,贝尔实验室的同事都知道他的这一不足之处,以至于大家不愿意跟随他创业。后来,事实证明,肖克利既不是好的领导,也没有商业远见。肖克利将努力的方向放在降低晶体管成本,而不是研制新技术上。按照他的设想,如果晶体管的价格能降低5美分,就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事实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能做到这一点,而此时的世界半导体市场早已被集成电路主导了。
公司办到第二年,摩尔等七人实在忍受不了肖克利的独裁作风,打算集体“叛逃”,在“叛逃”之前他们去劝说公司的二号人物诺伊斯和他们一起走。出乎他们的意料,诺伊斯马上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也在肖克利手底下受够了。早在1956年,诺伊斯就发现了半导体的隧道效应,但是因为和肖克利不和而导致研究成果未能发表。第二年,日本科学家江琦发表了类似的研究成果并因此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奖。诺伊斯以后一直拿这件事情作为“上级不能鼓励下级”的经典案例。
2 “八叛徒”
诺伊斯和摩尔等人准备离开肖克利的公司另起炉灶单干,但是却没有资金。如果放在今天,以他们八个人的水平,很容易找到风险投资。但是在1957年,今天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并不存在,融资并不容易。当时这八人中的克莱纳,写信给他父亲的投资管理人,希望获得投资。正巧那位投资人已经辞职,这封信转来转去,最终转到一位名叫阿瑟·洛克(Arthur Rock)的年轻投资人手里。洛克当时只是一个传统的财产管理人,不过他对新兴的半导体很有兴趣,于是说服了自己的老板科伊尔(Alfred Coyle),两人一起来到旧金山和诺伊斯等人会面。在听了这八个人对未来将要开始的一场电子工业革命的描述后,洛克和科伊尔动了心。不过,由于来得匆忙,洛克和科伊尔根本没有准备合同,甚至没有带办公用纸,所幸的是科伊尔脑子转得很快,当即掏出10张一美元的钞票,放在桌子上说:“我没有准备合同,但是大伙在这上面签个名,算是我们的协议!”接下来,信息行业伟大的时刻来到了,诺伊斯、摩尔、洛克和科伊尔等10人分别在这10张钞票上签了名。这10张钞票后来很多已经丢失,但其中的一张保存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里,成为硅谷诞生的历史见证。
根据诺伊斯和洛克等10人商量的结果,诺伊斯等人将要创办的一家新的制造晶体管的公司需要融资150万美元,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洛克承担了找资金的任务,他联系了自己的30多个大客户,但均没有找到投资,这让洛克和科伊尔都感到意外,因为那些有钱人对这样一个好项目居然会没有兴趣。不过,这件事今天看起来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洛克根本就没有找对人。那份30位客户的名单至今一直保存在他的档案柜里,在这份名单上,洛克所列的对象看起来有些滑稽一一联合鞋业公司、通用磨坊公司(一家食品厂)、北美长途运输公司,等等。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公司即使被洛克说服投了资,给的钱也只能算是“傻钱”。在一连串的碰壁之后,洛克终于找对了方向—IBM当时最大的股东菲尔柴尔德家族。
菲尔柴尔德家族的上一辈是资助老沃森重组IBM的,因此这个家族是IBM最大的股东。在二战期间,菲尔柴尔德家族的第二代老板谢尔曼·菲尔柴尔德(Sherman Fairchild)靠做航空照相器材发了财,他自己也算是一名科技行业的老兵,因此愿意投资半导体技术。当然,在说服菲尔柴尔德的过程中,诺伊斯一番简短的话也起了作用,他是这样形容未来的半导体产业的一一诺伊斯讲,这些本质上是沙子和金属导线的基本物质将倬未来晶体管材料的成本趋近于零,于是竞争将转向制造工艺,如果菲尔柴尔德投资,他将赢得这场竞争。届时,廉价的晶体管将倬得消费电子产品的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制造它们比修理它们更便宜。菲尔柴尔德显然是听懂了诺伊斯在1957年对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特征的描述,后来他回忆自己愿意在62岁的“高龄”冒险投资给诺伊斯等人时 ,是诺伊斯所描述的晶体管的前景打动了他。在随后的十几年里,诺伊斯的个人魅力和对问题本质的洞察力让他的公司,也让整个半导体产业得以高速发展。
诺伊斯等人都是技术出身,对股权没什么概念,当时也没有风险投资的股权结构可供参考,因此这八个人就委托洛克设计了未来公司的股权结构:公司分为1325股,诺伊斯等人每人100股,洛克和科伊尔所在的海登–斯通投资公司(Hayden, Stone & Co.)占225股,剩下300股留给公司日后的管理层和员工。那么菲尔柴尔德将提供并获得什么呢?他给即将成立的公司一笔138万美元的18个月贷款,作为回报条件,他易然不占股,但是拥有对公司的决策权(投票权),并目有权在8年内的任何时间以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所有股份。诺伊斯等人和菲尔柴尔德都接受了这个条件,在这一切都谈妥之后,诺伊斯等人就开始干了。
1957年9月18日,他们八人向肖克利提交了辞职报告,这一天后来被《纽约时报》称为人类历史上10个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因为他们将创办一个伟大的公司,开创一个巨大的产业。但是,这对肖克利来讲却是无法忍受的。肖克利当时大怒,称他们为“八叛徒”(Traitorous Eight) ,因为在肖克利这位旧式科学家看来,他们的行为不同于一般的辞职,而是学生背叛老师。在加入公司之前,这八个人除了诺伊斯有一些晶体管的研究经验外,其他人都是在他的指导下才掌握了晶体管技术,因此在他看来这如同欺师灭祖。
肖克利以及诺伊斯等八个人一起创造了“八叛徒”这个词。此后,“叛徒”这个词在硅谷的文化中成了褒义词,它代表着一种叛逆传统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不仅缔造了硅谷的传奇,而目激励着硅谷的几代人不断调整传统,勇于开拓未来。
“八叛徒”新成立的公司以菲尔柴尔德的名字Fairchild命名,按照意思翻译成中文,叫作仙童公司。诺伊斯是这八个年轻人的头领,大家都希望诺伊斯担任总经理,但是他只想负责技术。于是八叛徒决定找一个职业经理人来做管理工作,在找到这个人之前,克莱纳因为联系过融资,是沟通投资人和八个创始人的桥梁,因此就临时当了几天总经理,在找来爱德华·鲍德温担任总经理之后,便辞去了这个职务。
接下来的一切,比他们所有人预想的都顺利得多。由于诺伊斯等人掌握的技术先进,仙童公司很快就拿下了美国当时正在研制的女武神超音速轰炸机(XB–70)的晶体管合同。这是军工产品,当时合同中给出的定价是每个晶体管150美元。一炮打响之后,仙童公司便拿下了很多军工晶体管合同。随后,仙童公司通过菲尔柴尔德的关系,拿下了IBM正在研制的晶体管计算机的晶体管合同,这确立了它在世界半导体行业的领先地位,订单也纷沓而至。到了
1958年底,公司一派兴旺,已经发展为100多名员工,成为当时第二大的半导体公司。当时,虽然美国已经有不少小公司开始在新兴的半导体产业竞争,但是能称得上是仙童对手的只有老牌的电子设备公司德州仪器公司,后者在贝尔实验室获得了晶体管生产许可证,然后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并由此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仙童公司是通过和IBM的合作,以及为军方提供晶体管实现了盈利。仙童公司从创办到盈利,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1959年,菲尔柴尔德根据协议回购了全部的股份。诺伊斯等每人大约获得了25万美元,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一笔钱,抵得上他们半辈子的工资。诺伊斯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不过是有两双新鞋(他是家里的老二,总是穿哥哥的旧鞋),如今得到这么大一笔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不过,塞翁得马,焉知非祸,没有了公司股权,诺伊斯等人最终是要和菲尔柴尔德分手的,只不过当时公司快速发展,业绩掩盖了一切潜在的矛盾。和蒸蒸日上的仙童公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没有了“八叛徒”的肖克利半导体公司举步维艰,并很快陷入困境。最后肖克利干脆将公司卖给了投资人和老友贝克曼,自己到斯坦福大学当教授去了。在斯坦福大学,肖克利我行我素的行为给大学惹来很多麻烦。特别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肖克利抛出了一个白人比非洲裔人种聪明的观点,并目声称自己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结论。他甚至建议政府给低智商的人1000美元的补偿金,鼓励他们节育,这件事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让肖克利再次站到了舆论的中心地带,可这次不再是荣耀。与肖克利共过事的人都说他绝顶聪明,但是由于60年代之后他的注意力走偏了,他没有再做出任何科研成果。相反,被他从贝尔实验室排挤到伊利诺伊大学的巴丁,后来因为在超导领域的贡献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就在肖克利专注于研究人种和智商时,被他逼走的诺伊斯等人正在从事一项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
3 集成电路
世界上的很多新技术最初都是军事部门在倬用,一来武器的先进性对国家而言非常重要,二来军方有钱。仙童公司早期的一大批顾客就来自军方。当它把晶体管交给客户后,客户们很快反馈,武器的倬用场景非常恶劣,当时用来制造晶体管的半导体锗容易破碎,而目热稳定性较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诺伊斯等人就尝试用非常结实的硅来取代锗。相比锗,硅太硬,不好加工,于是诺伊斯就把人员分成两组进行攻关,他们分别由摩尔和另一位创始人霍尔尼带领。最后霍尔尼的小组发明了一种平面工艺,可以将硅加工成晶体管。具体方法其实很简单,有点像用底片印照片,大约有四个步骤。首先,将设计好的晶体管内部的电路拍照,然后复制很多份,铺在一个平面上,你可以想象把一寸头像10×10复制一百份,放到一张大底版上。第三步就是把硅片放到底版(阻光膜)下面,用光照在上面进行光刻。这样就在硅片上一次刻出100个三极管。最后把刻好的一个个三极管切割下来进行封装。倬用这种工艺,仙童公司制造出很可靠的硅三极管,而且成本下降很多。
接下来(1958年),诺伊斯从霍尔尼的平面工艺中受到启发。他在想,与其把一个个晶体管的硅片切割下来,让生产线上的女工们用细小的镊子在放大镜下装上导线,封装成一个个晶体管成品,最后等到制造电子设备时再将一个个晶体管焊到电路板上,还不如将电子设备的所有电路和一个个元件都制成底版,然后刻在一个硅片上。就这样,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就在诺伊斯发明集成电路的时候,德州仪器公司的基尔比也在独自做类似的事情。当时刚从一家小公司跳槽到德州仪器当经理的张忠谋和这位尚未出名的科学家成为了好友,并目经常一起喝咖啡。有一天,基尔比告诉张忠谋,自己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一一将晶体管一个个排在半导体晶片上。张忠谋看不出这有什么用,也不觉得他能做出来,但是很快基尔比就真做出来了,并目取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关集成电路的专利。
集成电路的发明改变了世界。和过去的分立元件电路相比,集成电路不仅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而目它的性能可以呈指数提升(即我们后面要讲到的摩尔定律)。与肖克利一同获得诺贝尔奖的巴丁称集成电路为轮子之后最重要的发明。当初见证了基尔比发明集成电路过程的张忠谋说,从基尔比的工作中他体会了前瞻技术的力量,以至于从此之后,即便是那些看似和自己当下事业无关但有可能改变产业的新技术,张忠谋都一律关心。后来,张忠谋创办了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公司台积电,他一直感谢基尔比早年对他的启发。
对于诺伊斯和基尔比谁先发明集成电路这件事,德州仪器和仙童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专利诉讼官司。简单地讲,基尔比申请的基于锗半导体材料的专利在时间上更早,而诺伊斯基于硅和铝膜连线的集成电路(当时叫微型电路)专利更有用,因为采用基尔比的技术是无法批量制造集成电路的。1966年,法庭裁定将集成电路发明权授予了基尔比,将集成电路内部连接和制造技术的发明权授予了诺伊斯,仙童和德州仪器达成协议,共享集成电路的专利。上个世纪60年代,是全球电子工业起步的年代,仙童和德州仪器生产的集成电路开始应用于各种工业产品,仅阿波罗计划就订购了上百万片集成电路。不仅如此,当时其他生产集成电路的厂商都需要付给仙童和德州仪器专利倬用费,这让仙童在20世纪60年代赚足了钱。今天,所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都在倬用诺伊斯所发明的生产工艺,而这项发明的地点也被加州政府列为历史遗产。200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集成电路发明人。遗憾的是,诺伊斯已在10年前罹患癌症去世了,基尔比独得这一物理学最高奖,他在获奖感言中提到:“要是诺伊斯还在世,他应该与我分享这一荣誉……我的工作引人了处理电路元件的新角度,此后集成电路的绝大多数成果和我的工作没有直接联系。”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很多公司都是靠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成为全球性巨无霸公司,并且长期主导着产业的发展,AT&T和IBM无不如此。仙童公司其实也有机会,但是它最终错过了。事实上,仙童公司在研究和产品上的成功,非但没有巩固它在刚刚兴起的IT产业中的垄断地位,还给自己制造了很多竞争对手。
早在1959年,当仙童公司的投资人菲尔柴尔德收回公司股权之后,总经理(当时还不习惯于使用CEO一词)爱德华·鲍德温(Edward Baldwin) 就带领八名员工创办了自己的半导体公司Rheem ,Rheem也成为仙童公司下出的第一枚“金蛋”。当时,鲍德温等人的“叛逃”并未对仙童的业务产生太大影响,因为仙童公司在新的总经理诺伊斯的带领下依然在迅速发展。但随后证明该举动影响深远,因为紧接着不断有人离开仙童公司,在仙童的边上创办新的半导体公司。
Rheem等小公司最初几年对仙童公司业务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诺伊斯在正式成为仙童公司的总经理之后,吸取了肖克利的教训,努力营造一种轻松的工作氛围和没有等级差异的公司文化。在这样的氛围里,上下级之间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没有传统公司里那种发号施令和服从的关系,而是可以自由争论的合作关系。员工之间可以充分信任,对现有的员工来讲可以激励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对于外部的人才则可以将他们吸引进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诺伊斯的这种管理方式帮助仙童公司引来了大量人才,包括后来设计了集成电路中的触发器的法里纳(Don Farina)、奈尔(James Nall)和诺曼(RobertNorman), 包 括 销 售 主 管 唐 · 瓦 伦 丁 以 及 生 产 线 主 管 斯 波 克 ( CharlesSporck)等人,他们的到来弥补了仙童公司因人才流失所造成的损失。
但是,诺伊斯在战术上挽救仙童的努力,改变不了仙童公司本身在基因上的缺陷,那就是股权结构上的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仙童公司成立时,尚无后来规范化的风险投资产业,也没有后来创始人和投资人双赢的股权结构。菲尔柴尔德给“八叛徒”的投资易然不需要财产抵押,如果公司创办失败也不需要赔偿,但是确实是以贷款的形式给予的。既然是贷款,就有收回的一天,当菲尔柴尔德在1959年收回全部股份后,从创始人“八叛徒”到总经理鲍德温,其实只获得了截止到被回购为止这段时间的收益,而失去了今后公司发展可能得到的收益。因此,这直接导致了鲍德温等人的离职创业。而在鲍德温创立新的Rheem公司时,他作为创始人拥有一部分股权,因此从公司基因上讲这更适应后来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
当创始团队和管理团队不拥有公司的股份时,他们除了在经济利益上与公司老板会有冲突外,在管理上出现矛盾时,前者也缺乏话语权,这是工业时代公司所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当鲍德温等人离开仙童后,不断有人也离开仙童出去创业,而诺伊斯也不断吸引新的人才加人,这种进出的平衡维持了一段时间,终于随着一位重量级创始人的离开而打破,这个人就是“八叛徒”之一的拉斯特。不过,拉斯特等人的离开虽然让仙童公司损失巨大,却也促成了该公司所在的旧金山湾区整个地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后来这个地区便成长为今天人们熟知的硅谷。
4 硅谷的出现
硅谷为什么出现在旧金山湾区,这里面有很多巧合的因素,而那些巧合的背后,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诸多因素中,有三个因素具有决定性。
1. 1951年,斯坦福大学的特曼教授为了帮助大学解决财政问题,提议大学拿出2.7平方公里(600多英亩)土地创立了斯坦福工业园(今天叫做斯坦福
研究园),吸引来很多高科技公司。
2. 1952年,IBM在旧金山南部100公里的圣荷西市建立了西海岸研究实验室,即今天的IBM爱曼登研究中心,这让远离东部科技中心的北加州地区有机会站在了科技产业前沿。在此之前,加州地区的科技发展要大大落后于美国东北部从北大西洋到新英格兰的各州。以计算机的发展为例,当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埃尼亚克(ENIAC)在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之后,IBM就把它未来的产品重点从传统的制表机等办公设备转到了计算机产业,并且通过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使得计算机的技术快速取得进步。当时的加州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落后,虽然伯克利在1951年也研制出一台电子计算机CALDIC ,但是这台计算机在整个计算机发展史上影响甚微,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整个加州与计算机相关的产业也几乎为零,更不用说拥有多少计算机领域的人才了。IBM的到来,则给北加州带来了计算机行业的正规军,让那里得以迅速赶上了随后而至的技术革命浪潮。
3. 有能够不断生出“金蛋”的仙童公司,在当地孕育出完整的半导体产业,当然这同时也伴随着仙童公司最终的解体。在这个过程中,拉斯特等创始人的离开倬得半导体技术的扩散和仙童公司的解体变得无法逆转。在诺伊斯等人发明了集成电路之后的头两年里,集成电路的制造成本比较高,以至于放弃掉原有的晶体管业务单独发展集成电路是无法挣钱的。如此一来,仙童的老板菲尔柴尔德和公司内的高管在公司的业务上就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以“八叛徒”之一的拉斯特为代表的一部分经理认为应该优先发展集成电路,并且在做新的一年的预算时,提出应该优先建一个制造集成电路的工厂。而菲尔柴尔德则认为应该优先制造当时技术成熟市场需求更大的晶体管,并且首先将钱用于扩大晶体管的产能。当然,菲尔柴尔德并不管理公司,而是通过不断向公司指派职业管理者控制着仙童公司。任何公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样的发展路线的争执总是少不了,甚至很难 激进的和保守的路线哪一个更好,因为每一种情况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但是,在仙童公司,这件事说明没有了股权的经理们其实很难拥有决策权。拉斯特希望当时的总经理诺伊斯能站到他这一边,而作为集成电路的发明人诺伊斯当然支持发展集成电路,但是他的性格略有一些优柔寡断,而且是一个两头都不愿得罪别人的好人,因此他希望拉斯特能再等一等,让他和管理层其他成员商量一下。拉斯特可不愿意等,因为失去集成电路的机遇太可惜,他直接给投资人洛克打了电话。
洛克和“八叛徒”中的每一个人都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并目总是乐于帮助他们每一个人开创事业。当他得知拉斯特的宏大计划在仙童施展不了时,便为拉斯特找了他所投资的Teledyne公司的老板,由Teledyne出资创办一家全资半导体公司,为军方提供半导体元件。这一年年底,拉斯特拉上“八叛徒”中的另一位霍尔尼,决定“叛逃”到Teledyne,创办他们的新公司。最后到真的离开仙童公司的时候,他们俩还拉上了“八叛徒”中的罗伯茨。他们三人在洛克和Teledyne公司的支持下创办了Amelco半导体公司。Amelco和它的母公司Teledyne很快成为了美国军方(包括航天工业)重要的半导体器件提供商,并且直接和仙童公司竞争。
就在拉斯特等人离开的第二年(1962年初),仙童的另一名基层技术主管戴维·艾力森(David Allison)带着几名工程师得到华尔街的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的投资,创立了另一家和仙童面对面竞争的Signetics公司。三年后,Signetics的集成电路产品让包括仙童在内的所有半导体公司都相形见拙。又过了几个月,诺伊斯亲自招进来的奈尔和摩尔的助手豪斯(Spittle House)离开仙童,创办了Molectro公司,并目当年就被仙童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国家半导体公司收购了。从此,原本在美国东部的国家半导体公司也就进入了硅谷,并目能够研制自己的集成电路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克莱纳也离开了仙童,去做天倬投资了。十年后他创办了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基金公司凯鹏华盈。克莱纳是第四位离开仙童的创始人,这距离仙童公司的成立仅仅过去了3年的时间。不仅技术人员在不断离职,其他部门的一些主管,包括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唐·瓦伦丁等人也纷纷离开仙童公司。瓦伦丁在国家半导体公司度过了短暂的几年职业生涯后,创办了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
仙童对创始人和高管的出走、员工的跳槽开始变得习以为常,听之任之了。这创造了硅谷的另一种文化——从现有的著名公司中离职,直接创业。不过,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仙童公司依然是全世界半导体行业的领导者,诺伊斯和摩尔还在利用他们个人的魅力和宽松的管理方式不断吸引新的人才加入。但是最终,管理层和技术人员与菲尔柴尔德以及他所指派的职业经理人,在管理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到了1968年,诺伊斯也觉得如果自己在仙童公司再待下去,将会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当时,诺伊斯和摩尔希望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即将过去很多小规模的集成电路集成到一个芯片中,这样对顾客有很大的好处,而作为公司老板的菲尔柴尔德则希望多卖芯片。如果将十个芯片减少为一个芯片,仙童公司短期内的收入必然会减少。最终,诺伊斯和摩尔发现在这家他们创办的公司中,两人已经没有发言权了,就干脆离开仙童,创办了一家新的半导体公司,这就是后来改变世界的英特尔公司。关于这一段历史,我们会在后面第6章介绍英特尔公司时详述。就在诺伊斯和摩尔离开仙童之后,“八叛徒”中的另外两个人格里尼克和布兰克也陆续离开了,至此,仙童公司的传奇画上了句号。易然它在后来还独立存在了很多年,但是它对世界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就此结束了,一个时代终结了。
仙童公司对世界的贡献不仅在于发明了集成电路,更在于将半导体促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行业。根据阿伦·拉奥在《硅谷百年史》中的介绍,上个世纪60年代末全世界的IT公司巨头们在开会时发现,九成以上的人都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仙童公司是全世界半导体公司之母。如果没有仙童公司,我们今天或许依然能广泛倬用半导体集成电路,但是绝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普及。
仙童公司成就半导体产业的做法听起来匪夷所思,它并非靠自身发明了多少产品,创造了多大的市场,而是靠不断地分离出子公司和孙公司,让半导体公司在旧金山湾区遍地开花。截止到2017年,从仙童公司直接和间接分离出去 的大中型公司多达近百家,它们包括英特尔、AMD等知名公司。另外,今天苹果公司第三位创始人、公司第一任董事长马库拉也来自于仙童公司。这些公司的市值加起来接近30000亿美元。可以说,旧金山湾区之所以能成为硅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仙童公司。和仙童公司同时期发明集成电路的德州仪器公司,由于地处相对保守的得克萨斯州,因此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员工离职创业的现象,这倬得该公司不仅一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和最有竞争力的仪器设备公司,而目直到
今天,它依然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半导体公司之一。德州仪器公司和仙童显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公司发展方向,前者利用一种核心技术将公司做大做强,成就百年老店;后者通过不断的叛逆行为,将技术迅速扩展到整个地区乃至全世界,创造出一个地区的繁荣。我们在前面讲过的AT&T和IBM公司,后面会讲到的微软公司都具有前者的特点一一它们的崛起通常也能带来一个地区的繁荣,但是这种繁荣有很大的依赖性和危险性,因为这些巨无霸公司一方面抑制了新公司,特别是竞争对手的出现,另一方面也倬得当地在产业转型时迅速落伍。而仙童公司以及后来的思科公司、雅虎公司、PayPal公司则属于后者,它们不断派生出新的公司,甚至扶持自己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些公司都有希望成为垄断企业,但是它们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通过技术的传播,创造了一个地区持续的繁荣。正是靠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旧金山湾区变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硅谷。
1971年,旧金山地区的新闻记者唐·霍夫勒(Don Hoefler)在一份很小的报纸上首次倬用了“硅谷”一词,从此,旧金山湾区就有了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名称。硅谷对于世界工业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半导体企业集中的地区,更在于发展出一种新的经济活动组织形式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结束语
硅谷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肖克利和他带来的“八叛徒”。我们常说做成一件事情需要人和,但是硅谷的兴起却说明一个地区的繁荣需要有叛逆精神。“八叛徒”离开肖克利这件事可以解释为是一个个案,是老板糟糕的管理方式所导致的,但接下来仙童公司的不断分崩离析,就诠释了信息时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一家公司很难也没有必要像工业时代那样通过拥有生产资料来把大家组织到一起了,另立门户的成本非常低。要想把员工们组织起来长期发展,必须拥有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而硅谷经过探索,找到了这种生产关系。
通常一种革命性新技术的出现,会导致一家巨无霸企业的诞生,这对一个地区来讲既是好事也是潜在的风险,因为一棵参天大树可以带来荫凉,但同时也会让它阴影之下的植物无法生长。然而,“八叛徒”的行为使得新技术出现时没有出现这样的参天大树型企业,相反却催生出一片森林,把旧金山湾区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繁荣的硅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