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测试、漏洞挖掘、APT攻击与检测、JAVA/PHP代码审计、二进制安全、逆向分析、Kubernetes安全、等级保护、应急响应

蓝色巨人:IBM公司

IBM公司 2023-11-08 浏览(963) 评论(0)
- N +

文章目录[+]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即IBM公司,和蓝色有着不解之缘。IBM的徽标是蓝色的,人们常常把这个计算机界的领导者称为“蓝色巨人”。1996年,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Deep Blue)和有史以来最神奇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展开了6盘人机大战,深蓝侥幸地赢了卡斯帕罗夫一盘,但是随后卡斯帕罗夫连扳了3盘,最终4:2打败深蓝。一年多后,IBM的深蓝计算机各方面性能都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棋艺”也大大提高,而卡斯帕罗夫的棋艺不可能在一年多里有明显提高。第二次人机大战,深蓝最终以3.5比2.5胜出,这是计算机第一次在国际象棋6番棋中战胜人类的世界冠军。几百万名棋迷通过互联网观看了比赛的实况,十几亿人收看了关于它的电视新闻。IBM在全世界掀起了一阵蓝色旋风。IBM公司可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逃过历次经济危机,并目在历次技术革命中实现成功转型的公司之一。在很多人的印象中,IBM仅仅是一个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并且在个人电脑和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它已经过气了。其实,IBM并没有这么简单,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第二大软件和IT服务公司、第三大数据库公司。IBM拥有当今工业界最大的实验室IBMResearch(易然规模只有贝尔实验室全盛时期的1/10),是世界第一的专利申请大户(文中我们还要讲IBM对专利的态度),另外,它还是全球最大的RISC服务器制造商。

IBM能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诀——保守。毫无疑问,保守让IBM失去了无数次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做最重要的事,并因此立于不败之地。

1 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机械革命从200多年前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般认为其高峰是19世纪末期。当时很多人认为机械可以代替一切,就如同今天不少人认为计算机可以代替一切一样。IBM就是在那个背景下成立的。IBM的前身CTR公司创立于1911年。1914年,老托马斯·沃森(Thomas J. Watson, Sr.)加人CTR,1924年,他将公司更名为IBM。但是,IBM和外界一般都把它的历史向前推进30年,即推到19世纪末。在那时,还没有任何电子计算设备,但是经济生活中对报表处理和科学计算存在大量需求。于是,美国有位叫霍勒里斯(HermanHollerith)的统计学家发明了机械的自动制表机,这是一种大小和形状类似立式钢琴的机器。霍勒里斯成立了一个生产自动制表机的公司,并为美国国家统计局服务,大大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1911年,美国华尔街金融投资家弗林特(Charles R. Flint)筹划了国际时间记录公司、计算尺公司和霍勒里斯的制表机器公司这三家公司的合并,成立了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mpany),即CTR公司。沃森父子对IBM的影响是巨大的。早期领导人的灵魂常常会永久地留在这家公司,即倬他们已经离去。后续介绍苹果公司和其他公司时,我们还会看到这一点。早期的IBM,产品主要是一些办公管理用的机械,诸如打孔机、制表机(图2.1)等,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和企业。IBM从那时起,就锁定了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它的主要客户,直到今天。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最早推出主流PC(即以英特尔处理器和微软操作系统为核心的PC)的IBM没有成为PC之王。实际上,IBM的基因决定了它不可能领导以个人用户为核心的PC产业。以后我们还会仔细地分析这一点。

IBM成立后不久就遇到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一一1929一1933年的大萧条。在很多公司关门、客户大量减少的情况下,IBM能存活下来,可以说是个奇迹。沃森的经营和管理才能在这段时间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IBM逃过一劫后,它接下来的路在长时间内都很平坦。任何经济危机都是这样,会淘汰掉经营不善和泡沫成分大的公司,为生存下来的公司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恢复,办公机械的市场开始复苏。尤其是罗斯福推行新政,雇用了大量政府工作人员。政府对制表机的需求大大增加。除了正常的生意,IBM还将大量打孔机、制表机等设备卖给了德国纳粹政府。不过,IBM从未回避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但是,二战前后毕竟剩下的只是机械时代的余晖。光靠卖办公机械很难有持续的发展,IBM未雨绸缪,也一直在找出路。正巧赶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制造精密机械见长的IBM马上将其生产线民用转军用,参与制造著名的勃朗宁自动步枪和M1冲锋枪。这些都是美军二战时的主力武器。包括日本在内的美国的敌人常常低估美国的军事工业潜力,但是,连IBM这样的公司都可以改造武器,说明美国的军工潜力深不可测。随着战争的发展,有大量的军事数据需要处理。IBM向美国军方出售了大量制表机,也从此和美国军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IBM为军方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继电器式计算机,当然这跟真正的电子计算机有着很大的不同。此外,IBM还间接地参与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二战后,整个世界都在重建之中,对各种工业品的需求都在增加。尤其是杜鲁门总统完成了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后,有大量的统计工作需要用到制表机等机械。这一切都对IBM的核心业务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IBM很轻易地再将生产线军用转民用。但是,如果IBM仅仅满足于卖机械,我们今天可能就听不到它的名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看作是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分水岭。英国在二战后很长时间里试图恢复它的机械工业,虽然它做到了,但是也已经落伍了。而一片焦土的日本,已经没有剩下什么工业基础了,因此另起炉灶,发展电子工业,结果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直到近几年才被中国超越。二战后,IBM的情况也类似,它显然面临着两种选择,是继续发展它的电动机械制表机,还是发展新兴的电子工业。这两派争执不下,而代表人物恰恰是沃森父子。老沃森认为电子的东西不可靠,世界上至今还有不少人持老沃森的观点。而小沃森则坚持认为电子工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这场争论以小沃森的胜利而告终。1952年,小沃森成为IBM的新总裁。IBM从此开始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2 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如果说IBM在上一次的机械革命中不过是一个幸运的追随者,那么它在从二战后开始的电子技术革命中则完全是一位领导者。电子计算机和IBM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就如同电话和AT&T分不开一样。一方面,IBM因为有了计算机,得以持续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另一方面,计算机因为有IBM的推广,才从科学计算领域转而应用到商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谈论IBM和计算机的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电子计算机发明的背景和过程。

恩格斯说过,社会的需求对科技进步的作用要超过10所大学。计算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明出来的。美国研制计算机的直接目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军方计算弹道。在流体力学中,计算量常常大到手工的计算尺无法计算的地步,因此,对通用计算机的需求就产生了。在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中,有无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最主要的三个人应当是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看过美国电影《美丽心灵》和中国电视剧《暗算》的读者应该对他有印象)、约翰·莫奇利(John Mauchly)和约翰·埃克特(John Presper Eckert)。应该说,冯·诺伊曼是今天运行程序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结构的主要提出者,这个被称为冯·诺伊曼的系统结构影响至今。莫奇利和埃克特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研制的总负责人(很遗憾,它其实并不是今天计算机的祖先,因为它不能加载程序,指令要重复地输人进去)。他们三人都参与了ENIAC设计方案的研制,最后由冯·诺伊曼起草并交给了军方,军方的负责人拿到方案后随手在上面写上了冯·诺伊曼的名字,从此莫奇利和埃克特的贡献就被淡忘了。后来,莫奇利和埃克特认为计算机的发明权应该属于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们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两个人和大学闹翻了,出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计算机公司一—埃克特–莫奇利公司(Eckert-Mauchly Computer Corporation)。该公司研制出一种叫UNIVAC的计算机,提供给美国统计局和军方使用。但是,因为埃克特和莫奇利都是不善经营的学者,很快他们的公司就因赔钱关门了。

IBM的小沃森认为计算机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将会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便决定投资发展计算机,并请来冯·诺伊曼做顾问。IBM还请来了很多工程师,并且把麻省理工学院作为它强大的技术支撑。小沃森将IBM的研发经费从他父亲时代公司营业额的3%增加到9%。到20世纪60年代,IBM生产出著名的IBM System/360(S/360,下文简称IBM 360)为止,IBM在计算机研制和生产上的总投入高达5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马歇尔计划 的1/3。小沃森上台后短短5年,就将IBM的营业额提高了3倍。在小沃森执掌IBM的20年里,IBM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0%,这在世界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父亲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我个人看来,小沃森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不是将IBM变成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而是将计算机从政府部门和军方推广到民间,将它的功能由科学计算变成商用。这两点使计算机得以在公司、学校和各种组织机构中普及起来。上个世纪80年代,当计算机在中国还不是很普及时,如果做一次民意调查,问计算机是干什么的,我估计被调查者十有八九都会认为计算机是用于科学计算的。而实际上,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的题目需要计算。如果将计算机局限于科学计算,它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普及。当然,今天我们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存储信息、处理表格、编辑和打印文章。但是,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能够看到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小沃森看到了这一点,这一方面是他的天分,另一方面则源自IBM长期制造表格处理机械,了解这方面的需求。从开始做计算机起,IBM基本上遵循性能优先于价格和集中式服务的原则。高性能、支持多用户的主机一直是IBM硬件制造的重点,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略有转变。IBM的许多大型机,成为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的经典之作,而目生命期特别长,有点像波音公司的客机。其中最著名的有上世纪60年代的IBM 360/370系列和七八十年代的IBM 4300系列。当时的售价都在百万美元以上,而性能还不如现在的一台个人电脑。但是,这些计算机的设计思想,仍然是计算机设计中的精髓。

上个世纪中叶,计算机的造价高得惊人,除了政府部门和军方,只有大型银行和跨国公司才用得起。银行里有大量的简单计算,主要是账目上的加加减减,不需要复杂的函数功能,比如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而是需要有一种专门处理大量数据且运算简单的程序语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流高级程序语言COBOL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COBOL的全名为“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Common Business Oriented Language)。顾名思义,它是专门处理商业数据的程序语言。COBOL并不是IBM制定的,但是,IBM对它影响巨大,因为制定COBOL的6人委员会中,有两人来自IBM。20世纪六七十年代,COBOL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程序语言,但是会写COBOL程序的人很少,因此他们的收入远比今天的软件工程师要高得多。这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年轻人进入计算机软件领域。IBM的研究水平很高,还参与制定了很多标准,因此,它在商业竞争中,同时扮演着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IBM在计算机领域基本上是独孤求败。

在现代计算机发展史的前30年里,IBM在商业上只有一个轻量级的竞争对手——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由于IBM的大型机实在太贵,中小企业和学校根本用不起,市场上就有了对相对廉价、低性能小型计算机的需求,DEC应运而生。在很长时间里,易然两家公司在竞争,但是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因为计算机市场远没有饱和,完全可以容纳两个竞争者。在这30年里,两家公司发展得如鱼得水。基本上可以说是IBM领导着浪潮,DEC随浪前行。

要说IBM还有什么对手的话,那就是美国司法部。在美国从来没有过国王,美国人也不允许在一个商业领域出现国王。在垄断产生以后,美国司法部会出面以反垄断的名义起诉那家垄断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美国司法部和IBM打了10年的反垄断官司,最终于1982年和解。一般认为,这是IBM的胜利。但是,IBM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第一,IBM分出了一部分服务部门,让它们成为独立的公司;第二,IBM必须公开一些技术,从而导致了后来无数IBM PC兼容机公司的出现。应该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IBM成功地领导了计算机技术的革命,使得计算机从政府走向社会,从单纯的科学计算走向商业。它顺应计算机革命的大潮一漂就是30年。由于有高额的垄断利润,IBM给员工的薪水、福利和退休金都很丰厚。在二战后很长时间里,IBM是许多求职者最向往的公司之一。它甚至有从不裁员的神话,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陷人困境时才不得不第一次裁员。


3 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如果要对计算机工业的历史划分阶段,那么,1976年可以作为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没有读完大学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在车库里整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商业化的个人电脑AppleI。在硅谷,很多公司创业时因为资金有限,常常租用租金低廉的民房甚至车库来办公,这几乎是硅谷特有的现象,被称为车库文化,苹果起家时也不例外。不过从后来的统计结果看,硅谷诞生于车库的伟大公司并不多,更多的则是从原有公司和科研机构中直接分离出来的。这样,诞生于车库的苹果几乎成了诠释车库文化唯一的例证。说回到蓝色巨人,它在这次信息革命的浪潮中,开始的步子并不慢。1971年小沃森从CEO的位置上退下来,中间经过了两年短暂的拉尔森(T. V. Learson)时代,最后在1973年将接力棒交给了新总裁弗兰克·卡里(Frank Cary)。为了应付美国司法部提出的反垄断诉讼,卡里耗费了大量时间,但一直在密切注视着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个人电脑,IBM观望了几年。这对IBM这样一家大公司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前面 过,IBM成功的秘诀是保守,它基本上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苹果公司失败了,IBM无需做任何事情。要是苹果公司成功了,IBM依靠它强大的技术储备完全可以后发制人。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IBM其实并不是最早做计算机的公司。我们以后还会看到很多大公司用这种办法对付小公司的例子。4年后,卡里决定开发个人电脑。也许是不想惹人注意,也许是没有太重视这件事,IBM没有让它力量最强的沃森实验室(T. J. Watson Labs)来做这件事,而是将它交给了IBM在佛罗里达的一个十几人的小组。为了最快地研制出一台PC,这个只有十几人的小组不得不打破以前IBM包办计算机全部软硬件的习惯,而是采用了英特尔公司的8088芯片作为该电脑的处理器,同时委托独立软件公司为它配置各种软件。这样,仅一年之后,1981年,IBM PC就问世了。易然第一批IBM PC的性能只有现在个人电脑的万分之一,但是,它比苹果公司的Apple系列已经好很多了,足以应付当时的字处理、编程等应用。IBM PC一上市就大受欢迎,当年就卖掉10万台,占领了3/4的个人电脑市场。IBM在和苹果的竞争中真可谓是后发制人。直到今天,IBM PC还是个人电脑的代名词。

如果当时问大家,以后谁会是个人电脑时代的领导者,十有八九的人会回答是IBM。事实上,当时《时代周刊》就评选IBM PC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产品。《华尔街日报》也高度评价了IBM的这一贡献。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个人电脑时代的最终领导者是微软和英特尔,而不是IBM。随着2005年IBM将个人电脑业务卖给了中国的联想公司,IBM彻底退出了个人电脑的舞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IBM的这个结局呢?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三个:IBM的基因、反垄断的后遗症及微软的崛起。

先谈谈IBM的基因。无论是在老沃森执掌的机械时代,还是在小沃森接管的电子时代,IBM的客户群基本上是政府部门、军方、银行、大企业和科研院所,它从来没有过经营终端消费型产品的经验,也看不上这类产品。以往,IBM卖计算机的方式是和大客户签大合同。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只有专业人员才玩得转。因此,IBM都是将计算机和服务绑在一起卖,至今也是如此。IBM一旦签下一个大型机销售的合同,不但可以直接进账上百万美元,而目每年还可以收取销售价10%左右的服务费。等客户需要更新计算机时,十有八九还得向IBM购买。这样,IBM每谈下一笔合同,就可以坐地收钱了。因此,虽然IBM PC在市场上反响很好,在公司内部反应却很冷淡。IBM PC第一年的营业额大约是两亿美元,只相当于IBM当时营业额的1%左右,而利润还不如谈下一个大合同。要知道,卖掉十万台PC可比谈一个大型机合同费劲儿多了。因此,IBM不可能把PC事业上升到公司的战略高度来考虑。

1982年,IBM和美国司法部在反垄断官司中达成和解。和解的一个条件是,IBM得允许竞争对手发展。如果不是PC的出现,这个条件对IBM没有什么实质作用,因为过去一个公司要想开发计算机,必须是硬件、软件和服务一起做,这个门槛是很高的。但是,有了PC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因为IBM PC的主要部件,如处理器芯片、磁盘驱动器、显示器和键盘等,或者本身是第三方公司提供的,或者很容易制造,而它的操作系统DOS又是微软的。因此,IBM PC很容易仿制。IBM PC唯一的核心软件BIOS是自己的,但是很容易就被破解了。在短短的几年间,IBM PC的兼容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果不是反垄断的限制,IBM可以阻止这些公司使用自己的技术进入市场,或者直接收购其中的佼佼者。但是,有了反垄断的限制后,它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方面,自己不愿意下功夫做PC,另一方面无法阻止别人做PC,IBM只好看着康柏(Compaq)、 戴尔(Dell)等公司做大了。第三个原因也不能忽视,如果说在二战后的30年里,IBM是独孤求败,笑傲江湖,现在它真正的对手一—微软的比尔·盖茨出现了。我总是对人讲,盖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拿破仑。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和平年代,不可能出现汉尼拔或凯撒那样攻城略池的军事统帅,但是会在商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出现纵横捭阖的巨人,而比尔·盖茨就是科技界的第一巨人。

当时为了以最快速度推出PC,IBM连操作系统都来不及自己开发,而是向其他公司招标。IBM先找到了DR(Digital Research)公司,因为价钱没谈好,只好作罢。盖茨看到了机会,他空手套白狼,用7.5万美元买来磁盘操作系统(DOS),转手卖给了IBM。盖茨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让IBM买断DOS,而是从每台IBM PC中收一笔不太起眼的版权费。而目,IBM和微软签的协议有个很小的漏洞,没有指明微软是否可以将DOS再卖给别人。盖茨后来抓住了这个漏洞,到处兜售DOS,IBM很不高兴,告了微软好几次。因为在大家看来这是以大欺小,IBM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从来没有赢过(在美国,以大欺小的官司常常很难赢,而且即使赢了,也不可能得到太多的赔偿,因为小公司没有什么油水可榨)。IBM原来认为PC赚钱的部分是几千块钱的硬件,而不是几十块钱的软件,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随着兼容机的出现,IBM沦为了众多PC制造商之一,利润受到竞争的限制。而所有PC的操作系统只有一种,易然每份操作系统当时还挣不了多少钱,但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显然,微软已经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于是,IBM决定和微软合作开发新的操作系统OS/2,共同来开发个人电脑的软件市场。换作别人,也许就乐于当IBM的一个合作伙伴了。但是,盖茨可不是一般的人,他志存高远,不会允许别人动个人电脑软件这块大“蛋糕”,尽管此时微软的规模远没法和IBM相比。盖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方面和IBM合作开发OS/2,挣了一点短期的钱;另一方面下大力气开发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当视窗3.1推出时,微软帝国也就形成了。十几年后,硅谷一位最成功的CEO ,凡是和微软合作的公司,最后都没有好结果。IBM也许是其中第一个吃亏的。应该 ,易然IBM最先研制出今天通用的个人电脑,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信息革命中,IBM不情愿地成为了落伍者。同时,一个新的霸主微软公司横空出世。到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性能每18个月就翻一番,个人电脑慢慢开始胜任一些以前只有大型机才能做的工作。这样,个人电脑开始蚕食大型机的市场。1993年,IBM出现了严重的亏损,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始大规模裁员。这段时期,是IBM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当时有人质疑IBM是否会倒闭。


4 他也是做(芯)片的

如果在IBM做一个民意调查,谁对IBM的贡献最大,那么除了沃森父子外,一定是路易斯·郭士纳(Louis Gerstner)。1993年,从未在IBM工作过的郭士纳临危受命,出任IBM的首席执行官。他领导IBM从一个计算机硬件制造公司成功转变为一家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的服务型公司,复兴了这个百年老店,并开创了IBM的10年持续发展局面。郭士纳原来是一家食品公司的总裁,更早则任职于美国运通信用卡公司,根本不懂计算机。在英语中,计算机的芯片和薯片是一个词一一chip,因此,大家就开他的玩笑说,他也是做(芯)片的,但做的是薯片(He also made chips, but potato chips.)。这句原先是嘲笑他的话,以后成为他传奇的象征。没有高科技公司背景的郭士纳在世界最大的高科技公司里创造了一个奇迹。郭士纳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IBM进行大规模改组。IBM长期处于计算机产业的垄断地位,从上到下都习惯了高福利的舒适环境。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的官僚主义滋生,内耗严重,总之,繁荣的背后危机四伏。因此,一旦进入群雄逐鹿的信息革命时代,IBM这个被郭士纳比喻成大象的公司就开始跟不上竞争对手的步伐了。

IBM内部曾流传过这么一个故事:要把一个纸箱从二楼搬到三楼,需要多长时间?这件本来几分钟就能办成的事,在IBM却往往需要几个月。原因是,要搬动一个箱子,你要先打报告,然后经过层层审批;审批后,审批报告再层层向下转达,最后交给IBM签约的搬运公司。在搬运公司的任务单上,上个月的任务可能还没有完成呢,现在提交的任务单一个月以后能完成就不错了。这样,搬动一个纸箱花几个月时间一点也不奇怪。郭士纳像个高明的医生,开始医治千疮百孔的IBM,他的第一招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将IBM溶解掉,通俗地讲,就是开源节流。他首先裁掉了一些冗余的部门和一些毫无前途的项目,包括前面提到的操作系统OS/2。这样,人员相应减少了,费用自然降低了。但是,短期内增加收入并不容易。郭士纳的做法是卖掉一些资产。去过IBM Almaden实验室的人都会发现,那座非常豪华的大楼非常不对称,似乎只盖了一半。事实上的确如此,IBM当时盖了一半没钱了,就留下了这座烂尾楼。郭士纳甚至想把盖好的这一半卖掉,只是这座楼实在太贵,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不景气时,没有公司买得起,它才得以留在IBM。郭士纳事后讲,这些裁撤部门和变卖资产的决定,不仅是他在IBM,也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

接下来,他对公司的一些机构和制度进行改革。首先,他不声不响地将分出去的一些服务公司买回来(那时IBM快破产了,美国政府不反对它将服务公司买回来),然后将IBM的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服务合成一体。对比同时代AT&T将公司拆分的做法,郭士纳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他的目的是打造一艘IT服务的航空母舰。在公司内部,他引入竞争机制,一个项目可能有多个组背靠背地开发。为了防止互相拆台,加强合作,郭士纳将每个人的退休金与全公司的而不是之前各部门的效益挂钩。

在研究方面,郭士纳将研发经费从营业额的9%降到6%。以前的IBM实验室很像贝尔实验室,有不少理论研究,郭士纳砍掉了一些偏重于理论而没有效益的研究,并目将研究和开发结合起来。一旦一个研究项目进入实用阶段,他就将整个研究组从实验室挪到产品部门。到后期,他甚至要求IBM所有的研究员必须从产品项目中挣一定的工资。这种做法无疑会很快地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但是也会影响IBM的长线研究和基础研究,为了弥补这方面的损失,IBM加强了和大学的合作,在几十所大学开展科研合作,或者设立奖学金。在郭士纳的领导下,IBM很快走出了困境。IBM将自身确立为一个服务型的技术公司,并将用户群定位在企业级,而放弃了自己并不在行的终端消费者市场。以往,在争夺低端企业用户的竞争中,IBM并没有优势,因为它的产品太贵。在郭士纳任期的最后几年里,IBM开始大力推广采用开源Linux的低价服务器。IBM的产品头一次比竞争对手便宜了。经过10年的努力,郭士纳完成了对IBM的改造,确立了IBM在针对各种规模企业的计算机产品和服务上的优势地位。直到今天,IBM依然是全球高端服务器和大型机系统最大的生产商。上个世纪90年代,IBM和AT&T走了两条截然相反的路。AT&T是将一家好端端的公司拆散卖掉,IBM则是将分出去的公司整合回来,打造了一艘从硬件到软件到服务一条龙的航空母舰。今天看来,无疑是IBM的路走对了。从IBM股票价格走势图中可以看出,从1993年下半年起,IBM的业绩突飞猛进。在郭士纳担任CEO的10年间,IBM的股票价格最高涨过10倍。今天,郭士纳虽然已经不再担任IBM的CEO,但IBM依然沿着他确立的方向发展。从IBM和AT&T的不同结果可以看出,一个有远见的经营者和一群贪婪的短期投机者在管理方针和水平上的巨大差别。


5 保守的创新者

IBM在经营上相当的保守,它一直固守自己的核心领域,很谨慎地开拓新的领域。从机械的制表机到大型计算机,到今天的Linux开源服务器,IBM始终牢牢地控制着美国政府部门、军队、大公司和银行的业务。在卖掉个人电脑业务之前,即使它生产的PC,也是针对企业用户而不是个人用户的。在同档次的笔记本电脑中,IBM的价格比其他厂家的要贵很多,个人很少自掏腰包购买IBM笔记本。IBM在自己的一些非核心领域也常常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并不轻易在那些领域快速扩展。比如,很长时间里IBM在存储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半导体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上都是世界领先的,但是我们很少看到IBM花大力气开拓这些市场。保守的好处是不容易出错,因为像IBM这样服务于美国乃至世界各国核心部门的公司,产品上出一点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要知道美国主要银行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是一年宕机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IBM这种保守的做法让大客户们很放心,因此,即使它的产品和服务比别人贵,政府和企业还是很愿意,或者说不得不用IBM的产品和服务。从技术上 ,IBM又是一家极富创新精神的公司。几十年来,如果说在工业界哪个实验室有资格和贝尔实验室相提并论,恐怕就只有IBM实验室了。1945年,IBM在纽约开设了第一个实验室,这就是后来的沃森实验室,几年后,IBM在硅谷开设了第二个实验室。今天,它在全球有10个实验室。上个世纪50年代,IBM发明了计算机的硬盘和FORTRAN编程语言。上个世纪60年代,IBM发明了现在通用的计算机内存(DRAM),提出了现在广泛倬用的关系型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IBM的重大发明和发现包括今天通信中倬用最广泛的BCJR算法、精简指令集(RISC)的工作站、硬币大小的微型硬盘(用于照相机等设备),以及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看得见原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至今,IBM在计算机技术的很多领域都是非常领先的。比如,它为索尼游戏机设计的8核处理器,是同期英特尔双核处理器性能的10倍。不过,IBM的主要发明都和计算机有关,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研究范围很广的贝尔实验室。

IBM一直是美国专利大户,每年都有几千个专利。尤其是贝尔实验室分家以后,IBM更是成了专利申请的老大。IBM大力鼓励员工申请专利,每申请一个专利,员工不仅能得到一笔不错的奖金,还可以计点,计够一定的点数,对员工涨工资乃至升职都有好处。我曾经问过IBM Almaden实验室DB2的实验室主任,IBM如何衡量一个研究员的工作。他告诉我有三条衡量标准: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产品化。专利申请在IBM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美国,申请专利的目的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保证自己不被别人告侵权,即防御性的。一个公司发明一种东西后,为了防止其他公司和个人将来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要求,便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第二种是进攻性的,一个公司申请一些将来可能有用但自己未必使用的专利,专门来告别人侵权。IBM的专利很多是后一种。IBM每年花上亿美元,养了一支庞大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律师队伍,专门去告那些可能侵犯IBM专利的公司,IBM每年从专利上获利10亿美元左右。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赚钱的买卖。IBM沃森实验室的一位主任很骄傲地告诉我,不要看IBM在个人电脑市场上远远落后于戴尔和惠普等公司,但它们每年要向我们交很多专利费!

迄今为止IBM实验室有两次大的变动。一次是在1993年郭士纳上台后大量削减研究经费,很多人离开IBM去了华尔街。其中很多人,主要是一些数学很强的科学家,去了后来最成功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文艺复兴技术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并撑起了半个公司。可见科学和金融也是相通的。文艺复兴技术公司1987—2007年20年间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每年37%,而2008年金融危机那一年全球股市暴跌时,它的回报却高达80%。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远远超过股神巴菲特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Hathaway)。在1987一2007年的20年间,这两家公司的总回报率分别是200倍和20倍,而标普500指数是6倍。IBM实验室第二次大的变动是在最近几年。现在,IBM的很多研究员只能从研究项目中拿到一大半而不是全部的工资,另一小半必须通过参加产品项目而获得,有些单纯搞研究的科学家便不得不离开。对IBM的这种政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IBM的目的非常清楚:科研必须和产品相结合。


6 内部的优胜劣汰

如果看一看IBM从2002年到2013年来的业绩,你会发现IBM的年收入11年来只涨了22%(从810亿美元到983亿美元),而利润却涨了7倍(从23亿美元到165亿美元)。原因是,IBM不断淘汰不挣钱或挣钱少的业务,扩充利润高的业务。2002年,IBM将效益不好的硬盘业务以3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的日立公司。2004年底,IBM将PC业务以17.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中国的联想公司,交易于次年完成。其中,12.5亿美元为现金,其余5亿美元是联想以19%的股权交换。在此之前,IBM也出售过一些部门。2014年初,IBM又将x86服务器业务卖给了联想,交易金额是23亿美元。

我们目不去管IBM和日立的交易,单来看看IBM和联想的两次交易,第一次交易是中国公司首次收购美国著名公司的业务,而第二次则是IBM把它在人们眼中起家的核心业务x86服务器部门给卖掉了。在两次收购中,不少人觉得联想能收购IBM的PC业务和x86服务器业务,说明中国国力增强了,扬眉吐气了;一些人担心联想是否能消化得了IBM这两块业务,因为这些业务都在亏损。显然,这两笔生意能做成是因为IBM卖有卖的道理,而联想买有买的道理,我们以第一次PC业务的交易为例来说明其中的奥妙。那么,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是否亏了呢?易然我没有看过联想这几年的营收情况数据,但是我认为联想当年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有两条原因当时所有的人都已经看到。第一,IBM的ThinkPad是笔记本电脑的第一品牌,联想买下这个品牌(包括Think品牌的台式机)就可以直接在世界各地销售自己品牌的电脑,而不是为美日公司组装机器。有时,即使花很多时间和金钱,也不一定能创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联想这次一步到位。第二,当时联想个人电脑的全球市场份额不过2%,可以说无足轻重,根本无法和戴尔、惠普等公司竞争。当时IBM有5%的市场份额,两家加起来大约有7%,这个份额在世界上可以进前5名,和美国、日本的公司就有一拼了。当然,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疑问,联想能否将IBM亏损的PC业务扭亏为盈。

对PC行业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我想,联想之所以愿意收购,必然是三思而行的。事实上,IBM的PC业务毛利润大约是25%,远高于戴尔的19%,也高于惠普的23%。但是,IBM的PC业务在亏损,而惠普还有7%左右的税后利润,主要原因是IBM的非生产性成本,即管理、市场和研发的费用太高,占了总收人的27%。IBM在财务上,是将全公司的这些费用平摊到各个部门,IBM除PC业务以外的其他部门,毛利润均在40%以上,扣除非生产性成本,还充分盈利。但是,PC业务就变成亏损的了。IBM很难扭转PC业务的亏损局面,是因为整个公司盈利太好,从上到下都没有精打细算的习惯。但是,联想则应该很容易扭亏为盈,因为中国的人工便宜,很容易将管理和研发的费用降下来。再不济,联想的非生产性成本也不会比惠普高。总的来 ,IBM和联想的这次交易应该是双赢的。

2014年,IBM出售x86服务器业务的交易背景也大致相同,不过稍微有点差异之处在于,IBM之所以卖掉它相对核心的x86服务器业务,是因为从长远来讲,云计算的兴起将冲击服务器的销售。因此,这一次不仅仅是为了剥离低利润的业务,也是为自身转型做准备。IBM就是这样,时不时地调整内部结构,出售一些非核心的、长期效益不好或者在未来可能要走下坡路的部门,同时扩大利润高、未来更有潜力的核心业务。


7 回归服务业

从2000年到2010年,IBM的业绩没有多少值得圈点的地方。它的利润很高,但是发展并不是很快,甚至在有了很多现金收入时不知道如何进行再投资,最后只好以回购股票的形式发还给股东们。在过去的10年里,它的股价几乎是一条直线,因此,它的股票期权对新老员工已经没有了吸引力。从2007年起,IBM干脆直接对员工发放限制性股票。但是,它在2001—2003年和2007一2009年两次经济危机中再次显示出超乎寻常的生存能力,依然让业界叹为观止。

2000—2003年互联网泡沫破碎,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短期的局部动荡,IBM本来就没有赶上互联网的快车,当然受泡沫的负面影响也较小,这些就不再赘述了。但是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的冲击却是无所不在。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很多“巨无霸”的跨国公司或者倒闭(如通用汽车 公司、雷曼兄弟公司等),或者被并购(如太阳公司、贝尔斯登公司),或者一蹶不振(如雅虎公司、花旗银行),即使是很健康的公司,包括微软公司、eBay公司等,也没有回到危机以前的情况。而IBM不但在危机中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而且在危机过后业绩迅速提升。从图2.5中可以看出,即使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年底,IBM的股价也没有跌破经济很健康的2005年末的水平。而在美国股市触底的2009年3月,IBM的股价已经走出了谷底,几天后它的股价比2005年上涨了70%左右,而同期美国股市的三大指数收益均是负值。

为什么IBM能在金融危机中岿然不倒?为什么投资人对它这么有信心呢?这要从它的业务、商业模式、管理方式及全球化等几个角度来看。

IBM几乎所有客户都是商业客户,本来这样的生意最容易受宏观经济的波动而变得很不稳定。但是,它的核心业务主要是IT服务,和金融本身相关性不大。我们在前面提到,IBM不是一个单纯的设备公司或软件公司,而是一个服务公司。无论世界如何发展,对IT服务的需求总是存在的,而目是上升的。因此,易然有金融危机,倬得各个公司和企业会迅速减少、甚至终止对IT产品的采购,但是,只要这些企业还存在一天,就需要IT服务。有了这个稳定的收人来源,IBM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季度,营收也没有受到多少影响。相反,那些以销售设备、器件和软件为主的IT公司,比如太阳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营收就会锐减。英特尔公司家大业大,易然营业额与金融危机前一年相比少了1/4,但是尚可维持;而本来就风雨飘摇的太阳公司,在连续亏损几个季度后,就不得不被兼并掉了。这显示出IBM的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平稳性。作为IT领域罕见的百年老店,IBM的中层管理易然机构臃肿,但是它的高层管理还是很有经验的。IBM在过去不断淘汰毛利率非常低的业务,倬得全公司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2014年,IBM全球有近38万名员工,工资和其他人工成本占它成本的主要部分。在宏观经济良好的时期,它不太在意人工的成本,这给IBM的中层领导一个胡乱扩张的机会。但是,IBM的高层很清楚,即使裁员20%,他们的业务也不会有什么根本的影响。从郭士纳掌权以后,每到经济危机时期,IBM就开始变相裁员。他们首先裁掉的是在美国的合同工(而非正式员工)。这一次,他们比郭士纳时代更进一步,把很多工作永久性地迁移至印度,因为那里的成本能比美国少一半。作为一个业务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IBM的服务也是全球化的,从美国或印度给全球服务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了彰显人性化,IBM减掉一个美国工作岗位时,会给相应的员工一个“搬到印度”(relocate to India)的机会,但是要求到了印度后拿当地的工资。显然,除了原本来自印度的员工,其他人根本不会考虑这个“善意的选择”。

IBM业绩稳定的第三个,也是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来自于全球化。关于全球化我们以后还会再介绍。实际上,不仅仅是IBM,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实体经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原因就是美国各个行业主要的龙头公司都是跨国公司,它们的收人有一半甚至更多来自海外。我们不妨看看美国最大的9家IT公司,其海外营收占其总收人的比例。

 

image.png

上面标记*的公司在地理市场上的划分是以美洲为一个整体,那么其“海外”收人实际上是非美洲的收人。具体到IBM,它在美国的收入2009年较2007年少了4%,但是在拉美国家有较大的提升,因此整个美洲的营收比例得以维持。此后,它的海外收人比例看似有所下降,但这主要是强劲的美元汇率所致(2017年的美元汇率比2009年提高了10%)。如果以当地货币结算,IBM在海外的表现并不比在美国差。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大科技公司的收人主要来自于海外,金融危机后这个比例还在上升。因此,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的中心是美国,但是美国真正优秀的企业抗击本土经济衰退的能力非常强。具体到IBM,金融危机开始时,美元迅速贬值,导致它的出口变得强劲。同时,它在海外的业务是以当地货币进行的,而它在财报中的营收是按美元结算的,所以其他国家货币相对升值时,IBM的财报就显得很漂亮。而随着美国经济的恢复,美元对世界其他货币相对升值,各大公司的海外收入看似减少,但是比例依然非常高。

金融危机之后,IBM不断优化自身业务,逐步实现了从传统IT服务方式转向基于云计算的服务方式。过去它的软件和服务通常是随着大型机、服务器一同出售的,但是2014年它向联想公司出售了x86服务器部门,不显山不露水地实现了转型。虽然随后几年里它的收人一直没有达到2011年的峰值,但是到了2017年,它的云计算服务已经占到了收入的1/4,利润水平也一直维持在高点,在未来几年内不会因产业变迁而遭遇大的风险。此外,在2016年人工智能开始热门之时,IBM的沃森医疗机器人(Watson Health)也出尽了风头。沃森的核心技术源于IBM过去几十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通过它,大家能看到IBM保守而稳健的做事风格带来的长期竞争力。基于上述原因,无论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危险的时候,还是在经济平稳发展阶段,华尔街对IBM都保持着信心。保守和谨慎对于这家百年老店至关重要。


结束语

IBM百年来在历次技术革命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自有其生存之道。它在技术上不断开拓和发展,以领导和跟随技术潮流;在经营上,死死守住自己核心的政府、军队、企事业部门的市场,对进人新的市场非常谨慎。迄今为止,它成功地完成了两次重大的转型,从机械制造到计算机制造,再从计算机制造到服务。它错过了以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浪潮,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基因决定的,但是它平稳地渡过了历次经济危机。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员工人数最多、营业额和利润最高的技术公司之一。2011年,IBM的市值终于在20多年后,超过了老对手微软公司,可见保守和稳妥的好处。今天,IBM依然在随着科技发展的浪潮顺顺当当地发展着,易然不像过去那么光鲜,但是在智能化大潮到来时,它依然没有落伍。


IBM大事记

1924 老沃森控股原制表机公司,改名IBM。

1925 进人日本市场,此前制表机公司已经开始逐渐进人欧洲市场。

1933 IBM工程实验室成立。

1936 在罗斯福新政时,IBM获得美国政府大订单。

1940 20世纪40年代进入亚洲市场。

1943 IBM研制出真空管放大器。

1945 沃森实验室成立。

1952 小沃森成为IBM总裁,开始了快速发展的20年计算机时代。

1953 研制出倬用磁鼓的计算器。

1962 IBM开始最早期的语音识别研究,是识别10个数字和加、减、乘、除等六个单词。

1964 IBM S/360大型计算机问世。开始从事语音识别的研究。

1969 司法部对IBM展开反垄断调查。

1971 小沃森退休。

1973 江崎玲于奈(Leo Esaki)博士因在电子隧道效应上的研究为IBM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

1981 IBM PC诞生。

1993 郭士纳执掌IBM,开创IBM的黄金十年。

1997 计算机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2005 IBM将PC业务卖给联想,从此退出PC市场。

2006 IBM和Google、亚马逊一道,成为最早提出今天云计算概念的公司。

2014 IBM将x86服务器业务卖给联想,表明它进军云计算市场的决心。

2016 IBM宣布它的Watson医疗服务机器人在癌症诊断方面达到了和人类医生99%的一致性。

作者:wwl

网络攻防研究员

评论列表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