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美国过去未曾有过贵族,今后也不会有。无论是巨富盖茨,或者是年轻美貌、聪明而富有的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贵族。实际上,“贵族”在整个西方就是一个没落的词,虽然在东方一些人或许还沉迷在贵族梦中。但是,贵族在历史上实实在在地出现过,如果说公司之中也有所谓的贵族,那么摩托罗拉无疑可以算是一个。曾几何时,摩托罗拉就是无线通信的代名词,也是技术和品质的化身。甚至就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摩托罗拉还在嘲笑日本品质的代表索尼,认为后者的质量只配做体育用品。然而今天,摩托罗拉却只能让人想到老旧和落伍,就像一个戴着假发拿着手杖的昔日贵族,怎么也已无法融人时尚的潮流。
1 二战名牌
下图所示的图片是从美国军方网站上找到的,大部分读者应该是第一次见到这张照片。但是,大家对它一定似曾相识,因为这是美军在各种媒体,尤其是在电影中,通信兵最经典的形象。这位战士身上背的是摩托罗拉的SCR-300背负式跳频步话机。它是一个可调谐的高频调频通信设备,重16千克,有效通信距离12.9千米左右。二战期间,摩托罗拉的品牌随着美军传播到全世界。
摩 托 罗 拉 公 司 原 名 高 尔 文 制 造 公 司 (Galvin ManufacturingCorporation),创立于1928年,以创始人之一的保罗·高尔文的名字命名。它最早是生产汽车收音机的,摩托罗拉则是这种收音机的品牌。Motorola一词的前5个字母Motor表示汽车,ola是美国很多商品名常用的后缀,比如可口可乐(Coca Cola)。二战前,美国军方已经认识到无线电通信的重要性,开始研制便携式无线通信工具,并研制出一款步话机(Walkie Talkie)SCR-194,1938—1939年开始装备,二战期间广为倬用。摩托罗拉的一些工程师参与了这项研究。1940年,摩托罗拉接到军方合同,开始研制步话机SCR-300,它既是一个无线电接收机,也是发射机,支持双向通行,这让战场上的指挥和通讯变得实时有效。1942年,SCR-300最终通过了用户验收。1942年,摩托罗拉公司再接再厉,研制出“手提式”对 机(Handy Talkie)SCR-536。
这个超级“大哥大”重4千克,在开阔地带通信范围为1.5千米,在树林中只有300米。即倬如此,那时美军的通信装备也高出其他国家的军队一大截。从这一系列军用设备可以看出,摩托罗拉在无线电通信方面的实力很强,拥有全球领先的调频技术和天线技术。同时,作为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的供应商,摩托罗拉产品的稳定性和鲁棒性都很好。这从某种程度上 是摩托罗拉产品的基因。至今,很多摩托罗拉的产品仍然如此。我经常看到这类报道,在荒郊野外出了一起车祸,大家都拿出手机呼救,最后只有摩托罗拉的手机能打出去。但是,很多事情是双刃剑,过分注重技术和品质,倬得摩托罗拉在商业上的灵活性远不如诺基亚和三星等竞争对手。
二战后,摩托罗拉作为品牌名气越来越大,人们一说起无线通信就会首先想到摩托罗拉。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摩托罗拉一直垄断这个市场,从BP机、对讲机到早期的大哥大手机,当时在中国的城市里人手一个BP机,而一万多块钱一个被戏称为猪蹄子的手机更成为了很多人身份的象征。由于摩托罗拉这个品牌太出名,人们甚至忘了它公司的名称——高尔文制造公司,于是,1947年公司干脆改名为摩托罗拉。这种事情在大公司里并不少见,本世纪初,松下公司也把它 的 名 字 从 创 始 人 松 下 幸 之 助 的 名 字 Matsushita 改 为 了 品 牌 的 名 字Panasonic。
2 黄金时代
从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可以讲是摩托罗拉红火的年代。摩托罗拉在模拟无线通信方面拥有其他公司无法相比的技术优势,并且创造出多项世界第一。美国通信界对通信有一种通用的分类方法,即分为:有线单向(如闭路电视)、有线双向(如电话)、无线单向(如收音机)和无线双向(如手机电话和Wi-Fi)4种。长期以来,直到十几年前,AT&T一直是有线通信之王,RCA(RadioCorporation of America,美国无线电公司)是无线单向通信的老大,而摩托罗拉是不折不扣的无线双向通信的霸主。我们从前一节可以看到,摩托罗拉的核心业务都和双向的无线通信有关。
1946年,摩托罗拉发明了汽车电话。看过亨弗莱·鲍嘉和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龙凤配》(Sabrina)的读者可能对这种产品会有印象,影片中身为大公司董事长的莱纳斯(Linus)从纽约长岛家中出发,一上汽车便通过汽车电话向远在曼哈顿的公司同事下达指示。很遗憾的是,汽车电话一直都是富人的奢侈品,它还没开始普及,就被手机代替了。12年后,摩托罗拉发明了基于汽车的对讲机,它在美国被警察、出租车公司和各种运输公司广泛使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被手机取代(除了警察还在用)。在2000年以前各国的警匪片中,我们经常看到此产品。
1963年,对摩托罗拉来讲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摩托罗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长方形的彩电显像管,而目它迅速成为了行业标准。在此之前,RCA的彩电荧幕是圆形的。1967年,摩托罗拉生产出美国第一台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一一以前的彩电或多或少还有些电子管。这件事对摩托罗拉影响很大,以前摩托罗拉易然在技术上领先于世界,但是产品除了汽车里的收音机,都不是民用的。彩色显像管的发明,标志着摩托罗拉有能力进人民用市场,并目将业务的重点转向民用。但遗憾的是,摩托罗拉在家电市场初期的尝试不是很成功,到1974年,它不得不将彩电业务卖给了日本的松下公司。今天,很少有人知道摩托罗拉对彩电工业的贡献。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摩托罗拉完全经得起在彩电上的失败,因为它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太多了。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无线通信设备和很多电子设备就采用了摩托罗拉的产品,摩托罗拉公司有数百名工程师直接参加了阿波罗11号(第一次载人登月的飞船)的工作。到上个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进人蓬勃发展的10年,它的业务也由无线通信扩展到计算机的半导体芯片。1979年,摩托罗拉成功推出68000通用微处理器,它因设计的集成度为68000个晶体管而得名(易然实际集成度为70000个)。它的地址总线宽度为奇特的24位,可以管理16MB内存,因而成为所有小型机和工作站的首选芯片。而同期英特尔的处理器其实比它落后半代,后者16位的地址宽度只能管理64KB内存。
20世纪80年代,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对专用数字信号处理 芯 片 ( DSP ) 的 需 求 , 该 类 产 品 也 应 运 而 生 。 德 州 仪 器 ( TexasInstruments,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之一)、AT&T和摩托罗拉在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推出了TMS、DSP和M56K三大系列产品,这个市场发展得如此之快,给摩托罗拉带来了一个新的金矿。今天,DSP依然是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处理器芯片的核心部分,而手机处理器芯片 是全世界销量最大、最赚钱的半导体芯片(因为每个手机和平板电脑中都必须有一颗这样的芯)。当然,摩托罗拉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它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明的民用蜂窝式移动电话,也就是早期说的大哥大,现在说的手机。大家公认摩托罗拉是当今手机通信的发明公司,虽然AT&T声称它的无绳电话比摩托罗拉的手机早,但是大家知道无绳电话和手机是两回事。由于AT&T扎根于有线通信,不自觉地会抵触无线通信。移动电话刚起步时,AT&T预计2000年全球手机用户不超过100万(后来2000年时的实际数目比这个数字大了100倍),所以,AT&T自然不会把重点放在移动通信上。而摩托罗拉正相反,它在有线通信上不可能有作为,就自然而然地押宝在移动通信上,领导和推动了移动通信的潮流。
到20世纪90年代初,摩托罗拉在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器三个领域都是世界上技术最强的“选手”。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的产品声誉极好。我最早接触摩托罗拉的产品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海关的朋友向我介绍他们的摩托罗拉对讲机。那些对讲机可以在钢铁包围的大货轮货舱里和岸上的同事通话,这是任何其他同类产品都做不到的。摩托罗拉还未出售手机业务时,高端安卓手机采用高质量的金属外壳,而不是像其他厂商那样用便宜的塑料外壳。1990年,摩托罗拉的营业额超过100亿美元,在IT公司中仅次于IBM和AT&T。如果摩托罗拉能通吃三大市场,它无疑将是当今全球最大的IT公司。即使它能垄断其中一个,也会是一个巨无霸的公司。很遗憾,它一个也没做好,这个通信革命的领导者被自己掀起的技术浪潮淘汰了。原因何在?
3 基因决定定律
作为移动通信的领导者,摩托罗拉自然地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第一代移动通信是基于模拟信号的,天线技术和模拟信号处理技术的水平决定了产品的好坏,而产品的外观式样十分次要。在技术方面,没有公司能挑战摩托罗拉。因此,摩托罗拉的手机易然卖得贵(那时在中国一部好手机要两万元),它仍然占领了全球70%的市场。其他公司要想和摩托罗拉竞争,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手机。
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刚开始时,欧洲联合起来了。以往欧盟各国只能算是松散的联盟,在技术上很难单独和美国抗衡,即倬搞出一个不同于美国的行业标准,也很难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比如彩电的PAL制式。近30年来,欧洲脱离美国单独行事的意识越来越强,同时吸取了各自为战的失败教训,明显加强了内部的合作,终于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上超越了美国。
1982年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Confederation of European Posts andTelecommunications,CEPT)提出了数字移动通信的标准Group SpecialMobile,GSM。后来这个标准流行于世,欧洲又把它改为Global System forMobile Communications,因此,很多人以讹传讹误以为GSM是后者的缩写。1989年,该标准被提交到欧洲电信标准局,第二年便成为欧洲,乃至后来成为世界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GSM的技术核心是时分多址技术(TDMA),即将每个无线频率按时间均匀地分给8个(或16个)手机用户,每个用户交替占用1/8的信道时间(人们通话时,语音之间的间隙时间其实很长,只要语音编码做得合理,就可以几个用户共用一个信道)。GSM实现简单,在成为欧洲标准的第二年,即1991年,就由爱立信和一家芬兰公司架设了第一个GSM的移动通信网。两年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十几个国家采用GSM标准。到2008年3G手机全面普及之前,GSM占世界手机用户的80%,据称达20亿用户在欧洲人行动的同时,美国人并没有闲着,他们似乎比欧洲人更努力。整个欧洲只搞出了一个标准,而只有欧洲人口1/3的美国居然搞出了三个数字通信的标准,其中两个和GSM一样是基于TDMA的标准,而第三个是很先进的码分多址CDMA标准。结果就不用说了,美国注定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上要失败。美国在标准之争上的失败间接影响到摩托罗拉手机的竞争力。当然,在标准上失败并不意味着摩托罗拉在手机市场上会失败,就像不拥有任何标准的三星公司照样在全球手机市场上抢到一席之地。摩托罗拉失去手机市场统治地位的原因还必须从自身找起。这里面既有无法抗拒的命运的捉弄,也有人为的因素。
2006年,李开复博士等人多次谈论科技公司的兴衰。我们一致认为一家公司的基因常常决定它今后的命运,比如IBM很难成为一个个人电脑公司。摩托罗拉也是一样,它的基因决定了它在数字移动通信中很难维持它原来在模拟手机上的市场占有率。摩托罗拉并不是没有看出数字手机将来必会代替模拟手机,而是很不情愿看到这件事发生。作为第一代移动通信的最大受益者,摩托罗拉想尽可能地延长模拟手机的生命期,推迟数字手机的普及,因为它总不希望自己掘自己的墓。如果过早地放弃模拟手机,就等于放弃已经开采出来的金矿,而自降身价和诺基亚等公司一同从零开始。尤其在刚开始时,数字手机的语音质量还远不如摩托罗拉砖头大小的大哥大,这就更倬得摩托罗拉高估了模拟手机的生命期。和所有大公司一样,在摩托罗拉也是最挣钱的部门嗓门最大,开发数字手机的部门当然不容易盖过正在挣钱的模拟手机部门,因此,摩托罗拉虽然在数字手机研发上并不落后,但是进展缓慢。等到众多竞争对手推出各种各样小巧的数字手机时,摩托罗拉才发现自己已经慢了半拍。
当然,以摩托罗拉的技术和市场优势,赶上这半步照说应该不难,但是,摩托罗拉的另一基因使得它很难适应新的市场竞争。在模拟通信设备市场上,技术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其他方面,比如方便性、外观都不重要,而且模拟电子技术很大程度上靠积累,后进入市场的公司很难用一两年时间赶上。玩过音响的发烧友知道,音响的数字设备,比如播放机,各个牌子的差异不是很大,而模拟部分比如喇叭,不同厂家的差异却有天壤之别。日本的索尼和先锋这些生产普及型产品的音响公司,至今做不出美国Harman Kardon和INFINITY那种高质量的喇叭。在摩托罗拉内部,很长时间里技术决定论一直占主导。在数字电子技术占统治地位的今天,各个厂家之间在技术上的差异其实很小,这一点点差别远远不足以让用户选择或不选择某个品牌的产品。相反,功能、可操作性、外观等非技术因素反而比技术更重要。在这些方面,摩托罗拉远非诺基亚和亚洲公司的对手。我的一些在摩托罗拉工作的朋友常常很看不上诺基亚和三星等公司的做法一—换了换机壳或颜色就算是一款新手机,但是,用户还真的很买后者这种做法的账。
公平地 ,即倬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时代(以下简称为2G时代),摩托罗拉的手机仍然是同类手机中信号最好、质量最可靠的。在2G时代,虽然手机有简单数据通信功能,比如收发短信,但是大部分用户,包括我本人只用手机打电话,单纯从通话质量来 ,在用过多种品牌的手机后,还是得承认摩托罗拉的话音质量最好。但是,在亚洲,数字手机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为了打电话,它还是个人通信的平台,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人在上面镶上钻石作为身份的象征(这有点像200多年前欧洲人的手杖,其实不是为了支撑身体)。在满足后者需求上,诺基亚和以三星为首的亚洲公司做得更好。
如果说基因决定论多少有些宿命论倾向,那么人为的因素也加速了摩托罗拉的衰落。我们在介绍英特尔一章中讲过,在科技工业发展最快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摩托罗拉的第三代家族领导人高尔文三世没有能力在这个大时代中纵横捭阖,开拓疆土。摩托罗拉本来在手机、计算机处理器和数字处理器(DSP)三个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前景不可限量。但是高尔文三世实在没有能力将三大部门的十几万人管理好,他虽然没有犯什么大的错误,但是也非常平庸。也许,在50年前,一个只需守成的年代,他可以坐稳他的位置,但是在上个世纪末那个英雄辈出、拒绝平庸的年代,盖茨、乔布斯、郭士纳、格罗夫、钱伯斯和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等人都在同场角逐,任何公司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除了高尔文,摩托罗拉的整个管理层也有责任,他们低估了摩尔定律的作用。虽然数字手机在一开始还比不上模拟手机,但这并不能说明它要很长时间才能威胁到模拟手机的地位。事实上,由于半导体技术按指数级的速度发展,手机数字化比摩托罗拉高管们想象的时间表来得早得多,倬得摩托罗拉几十年来积累的模拟技术变得无足轻重,市场优势顿失。本来,摩托罗拉是最有资格领导移动通信大潮的,很遗憾,它只踏上了一个浪尖就被木材加工厂出身的诺基亚超过了。
4 铱星计划
世界科技史上最了不起的、最可惜的、或许也是最失败的项目,就是摩托罗拉牵头的“铱星计划”。
为了夺得对世界移动通信市场的主动权,并实现在世界任何地方倬用无线手机通信,以摩托罗拉为首的一些公司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于1987年提出打造新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我们知道,当今的移动通信最终要通过通信卫星来传输信息,为了保证在任何时候卫星都能够收发信号,卫星必须保持和地球的相对位置不变,同步通信卫星必须发送到赤道上空35800千米高的圆形轨道上。同时在地面建立很多卫星基站来联络手机和卫星。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基站,比如在撒哈拉沙漠里,那么手机就没有信号,无法使用。铱星计划和传统的同步通信卫星系统不同,新的设计是由77颗低轨道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系统。每颗卫星比同步通行卫星小得多,重量在600一700千克左右,每颗卫星有3000多个信道,可以和手机直接通信(当然还要 相通信)。因此,它可以保证在地球上的任何地点都能实现移动通信。由于金属元素铱有77个电子,这项计划就被称为“铱星计划”,易然后来卫星的总数降到了66个。
这是一项非常宏伟而超前的计划,它最大的技术特点是通过卫星与卫星之间的传输来实现全球通信,相当于把地面蜂窝移动系统搬到了天上。从技术上,铱星系统采用星际链路,相当了不起。在极地,66颗卫星要汇成一个点,又要避免碰撞,难度很高。从管理上 ,它又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网,呼叫、计费等管理是独立于各个国家通信网的(这种独立计费模式后来给它的运营带来很大麻烦)。低轨道卫星与同步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相比较有两大优势:第一,因为轨道低,只有几百千米,信息损耗小,这样才可能实现手机到卫星的直接通信。我们平常倬用的手机都不可能和35800千米以外的同步卫星直接通信;第二,由于不需要专门的地面基站,因此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点进行通信。1991年摩托罗拉公司联合了好几家投资公司,正式启动了“铱星计划”。1996年,第一颗铱星上天;1998年,整个系统顺利投人商业运营。美国历史上最懂科技的副总统戈尔第一个倬用铱星系统进行了通话。此前,铱星公司已经上市了,铱星公司的股票在短短一年内大涨了4倍。铱星系统被美国《大众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全球最佳产品之一。铱星计划开辟了个人卫星通信的新时代。
从技术角度看,铱星移动通信系统是非常成功的。这是真正的科技精品。我常常想,我们这些被称为高科技公司的互联网公司做出来的东西和铱星系统相比,简直就像是玩具。铱星系统在研发中,有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应该说整个铱星计划从确立、运筹到实施都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商业上,从投资的角度讲,它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这个项目投资高达五六十亿美元,每年的维护费又是几亿美元。除了摩托罗拉等公司提供的投资和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外,铱星公司还举债30亿美元,每月光是利息就达几千万美元。为了支付高额的费用,铱星系统用的手机定价高达5000美元,每分钟的通话费为3美元。如此一来,铱星公司的用户群就大大减少。直到2006年,它才拥有20万用户,还不及2007年苹果iPhone上市一个月发展的用户多。
铱星系统投入商业运行不到一年,1999年8月13日铱星公司就向纽约联邦法院提出了破产保护。半年后的2000年3月18日,铱星公司正式宣告破产。铱星成了美丽的流星。66颗卫星在天上自己飞了几年,终于在2001年被一家私募基金公司(Private Equity)以2500万美元的低价买下,不到铱星整个投资——60亿美元的1%。作为一个与摩托罗拉无关的私营公司,铱星公司居然起死回生,2007年实现近3亿美元的营业额和500万美元的利润 ,2011年的净利润为3970万美元,营收为3.843亿美元。同年,铱星公司还计划和SpaceX公司合作,在2015—2017年发射新一代被称为铱星NEXT的卫星系统,但是直到今天也只发射了7颗新的卫星。在未来的几年里,或许铱星公司的新卫星上天,该公司的服务质量还将会大幅提升。
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是通信史上的一颗流星,一个美丽的故事。摩托罗拉公司很聪明地利用其技术优势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该计划一出炉就引起世人的广泛瞩目,也赢得了风险投资家的青睐。摩托罗拉为此自己拿出了10亿美元,同时钓鱼似地从投资公司拿到近50亿美元,从而大大降低了自己的风险。但是,在商业运作上,摩托罗拉做得很不成功。首先,市场分析现在看来就有问题,成本过高导致用户数量不可能达到盈利所必需的规模,而成本过高又是技术选择的失误造成的。摩托罗拉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技术公司,它长于技术,但是过分相信技术的作用。铱星计划在技术上是无与伦比的,但是,过度超前于市场的技术不仅导致成本过高,而目维护费用巨大。另外,引人风投本身的弊端在项目后期凸显出来,那就是投资者为了收回投资,过早地将铱星系统投人商用,当时这个系统通话的可靠性和清晰度很差,数据传输速率也只有2.4kbit/s ,除了打电话什么也做不了,这倬得潜在的用户大失所望。总的来说,就是铱星计划太超前了,它开业的前两个季度,在全球只有一万个用户,而当初的市场分析曾乐观地预计,仅在中国用户数量就能达到这个数的十倍。在后期商业运作上,铱星公司问题很多,最终导致银行停止贷款,部分股东撤回投资,并遭受在股市上停盘的致命打击。
5 全线溃败
铱星计划对摩托罗拉的打击远不止10亿美元。在摩托罗拉启动铱星计划时,GSM还没有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美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还吃不准技术上更好的CDMA是否会很快替代掉GSM。但是,摩托罗拉将精力分散到了铱星计划上,不仅失去了和诺基亚竞争的最佳时机,还被三星、LG等当时兴起的电子公司抢走了部分市场。当然,仅仅这一次失败,甚至在整个手机领域的失败还不至于把世界第一的无线通信公司搞垮。但是,摩托罗拉几乎同时在所有的战线上全面溃败,便一下跌入了谷底。
在计算机处理器业务上,摩托罗拉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还是败给了英特尔。摩托罗拉和英特尔之争在前面已经提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值得强调的是,从一开始直到几年前摩托罗拉把半导体业务卖掉,它在处理器技术和产品性能上从来就没有输给过英特尔,但是在商业竞争中,光有技术显然是不够的。在数字信号处理器上,摩托罗拉最终没有竞争过老对手德州仪器公司。如果说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大脑,数字信号处理器则是我们今天手机、数字电视等产品的大脑。它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谈到数字信号处理器,业界的人都会首先想到德州仪器公司。德州仪器公司历史和摩托罗拉差不多长,经历也类似,从给军方提供无线电产品起家。20世纪80年代初,继AT&T之后,德州仪器和摩托罗拉几乎同时推出了自己的DSP:TMS320系列和56K系列。德州仪器的第一代TMS320C2X是16位定点处理器,在精度上略显不足,而目所有的浮点计算要由编程人员改为定点实现,倬用也不是很方便。摩托罗拉的56K系列一开始就是24位,精度对于当时的应用绰绰有余,应该 性能在德州仪器产品之上。但是,学过计算机编程的人可能都知道,这种不伦不类的24位处理方式倬用起来会很别扭。很快,德州仪器推出了32位的TMS320C3X系列DSP,易然价钱较摩托罗拉的DSP贵,但是在32位处理器上开发产品容易,因此大家还是喜欢用德州仪器的DSP。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摩托罗拉56K在价格上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而它在开发成本上的劣势渐渐显示出来。在DSP上,摩托罗拉与德州仪器的差距一天天拉大。我至今搞不懂为什么摩托罗拉要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24位DSP。也许是它考虑到客户购买的成本,但却忽视了客户倬用的方便性。说得重一点,摩托罗拉低估了摩尔定律的作用,过分看重制造成本而忽视了开发成本:前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后者则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因此它的产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略逊于德州仪器。另外提一句,摩托罗拉的中央处理器68000系列中早期的产品也是这种不伦不类的24位总线。随着半导体集成度的提高,德州仪器等公司将手机外围电路的芯片和DSP集成在一起,现在的手机主要芯片只剩下一个。德州仪器很像计算机领域的英特尔公司,它自己不做手机,而是向许许多多手机厂商提供核心芯片,它通过其领先的DSP技术,牢牢占据了世界2G高端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摩托罗拉的战线则拉得很长,从手机芯片到手机整机一条龙。如果内部合作得好,这种做法成本固然低。但是,高尔文不是通用电气的韦尔奇,没有能力整合这么大的公司,其芯片部门和整机部门像两个单独的公司,没有足够的沟通,反而倬得产品开发周期变长。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在手机芯片上的差距是渐渐拉开的,就如同它和英特尔在处理器上的竞争是慢慢失败的一样。但是,这种差距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可能逆转了。随着3G手机开始普及,高通公司利用它在CDMA上垄断性的专利,一跃成为3G手机芯片最大的提供商。到2004年,高尔文下台时,其半导体部门被迫分离出去单独上市,就是现在的飞思卡尔(Freescale)。后来飞思卡尔在德州仪器和高通公司的双重挤压下,业绩依然不佳,只好被私募基金收购,这当然是后话了。
摩托罗拉长期以来形成了高工资、高福利的大锅饭机制,员工干好干坏差别不大。摩托罗拉的本意是想避免员工之间不必要的攀比,每个人都有一个宽松自在的环境安心工作。这是四五十年前大公司吸引人才的方式,欧洲公司至今还采用这种办法,但是这不太适合喜欢冒险的美国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科技公司为了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很多都采用股票期权制。(我们以后再仔细介绍。)而摩托罗拉公司迟迟没有采用这种福利制度,直到今天,摩托罗拉公司给员工的期权依然数量很少。这不能不说是受摩托罗拉的传统管理方式所限。因此,很多人把摩托罗拉看成一家可以去养老而不是创业的公司。
摩托罗拉的另一个问题是管理混乱,内斗多。易然这是上市大公司的通病,但摩托罗拉在同行业公司中的问题更严重些。大公司在竞争中,不需要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比对手好一点点就行了,而摩托罗拉却恰恰比英特尔和德州仪器差了一点。时间一长,就露出了败相。
6 回天乏力
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裂,以科技股为主的NASDAQ崩盘,这对本来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摩托罗拉更是雪上加霜,它的股票从2000年的50多美元(2000年摩托罗拉有一次1:2的分股,分股前的股价超过100美元)跌到2003年的不足8美元。2003年9月,摩托罗拉董事会宣布寻找新的CEO,这意味着已经要求创始人保罗·高尔文(Paul Galvin)的孙子克里斯托弗·高尔文(Christopher Galvin)离开摩托罗拉董事长的职位。2004年1月,克里斯托弗·高尔文最终被迫退休,摩托罗拉从此结束了家族企业的历史。直到2011年年初摩托罗拉一分为二时,它的股价也一直停留在8美元左右。
像惠普那样换一个CEO就能翻盘的事不是总能发生的。高尔文的继任者爱德华·詹德(Edward Zander)可没有惠普新CEO赫德的本事和运气,易然他上任时提出夺回手机占有率的口号。和跨国公司大多数临危受命的继任者一样,詹德上台后进行了公司重组,大规模裁员,公司的利润保住了,股价也上来了。同时,他把半导体部门分出去上市,专注于手机业务。但是,在管理公司方面,他并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本领,办事效率依然不高,内斗明显,产品开发速度居然赶不上后来居上的三星公司。三星每几个月就能推出一款手机,而摩托罗拉半年都不能定义清楚一款新的手机。不仅如此,摩托罗拉每成功上市一款手机,就有更多款的手机半途而废。因此,摩托罗拉手机的开发成本极高。
摩托罗拉看不起三星和诺基亚不重视核心技术、只在外形和功能上搞花架子的做法。摩托罗拉一直认为技术和质量是产品的关键,因此我说它是IT业的一个贵族。这当然没有错,但是这远远不够。今天,至少在手机行业,各家公司产品在硬件技术上差不到哪里去,设计一款手机的硬件和当年在中关村攒一台PC一样容易。现在的手机里面没有几个芯片,而目核心的只有一个,只要找高通等公司买就行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度有无数手机品牌的原因)。因此,手机的质量都不是决定市场的唯一因素。另一方面,今天所有手机的质量比20年前都有很大的提高,今天质量差的手机也比20年前质量好的手机质量更好,也就是说,今天质量差的手机也凑合着能用。要想在今天的手机市场上(尤其是在亚洲)站稳脚,功能、外观的设计和质量及技术含量同样重要,商业和市场的开拓更是不可偏废,在这些方面,摩托罗拉和后进人手机市场的公司几乎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摩托罗拉很早就看到统一手机操作系统平台的重要性。10多年前,摩托罗拉和所有手机厂家的每一款手机都有自己独特的硬件和软件,开发工作有很多重复,手机应用程序之间也互不兼容。摩托罗拉试图打造一个通用的操作系统,作为它今后手机开发的统一平台。这个想法本来不错,但是摩托罗拉选错了平台,选中了Java。它从太阳公司请来了一位主管Java开发的副总裁主管手机通用操作系统的开发,并雇佣了大量Java工程师来开发这个平台。但是,Java有一个无法克服的先天不足,就是速度太慢。2004年,该平台原型开发出来时,公司发现其速度只有实时速度的几分之一,即倬硬件速度按照摩尔定律预测的速度增长,这个操作系统在几年内也无法实现实时。因此,摩托罗拉不得不放弃该平台。此后,摩托罗拉又试图开发基于Linux的通用平台,但是由于内耗,进展也不顺利。而此时,安迪·鲁宾(Andy Rubin)的小团队已经在Linux手机平台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这个团队不久便被Google收购,成为今天全世界开源手机平台安卓(Android)的原型。摩托罗拉则执行力不足,最终失去了统一手机操作系统平台的最佳机会。
摩托罗拉做手机30多年,至今没有一款手机能称得上酷的,即倬是在后来作为Google或者联想的子公司期间,也没有做到。詹德在这方面也没有苹果公司乔布斯的天赋。苹果公司易然是最晚进入手机市场的,却做出了当今最好的手机。在开拓市场方面,詹德能想出的提高市场占有率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打价格战。一时间,这个饮鸩止渴的办法确实提高了摩托罗拉的市场占有率。但是,由于摩托罗拉手机的利润本身就比诺基亚薄,降价空间有限。两年后,当摩托罗拉再无利润可降时,内部的低效率、管理混乱的问题还没来得及解决,摩托罗拉的市场占有率便已经开始慢慢地下滑。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06年摩托罗拉居然想出出售最重要的手机部门的馊主意。但是,居然没有公司愿意接手,可见摩托罗拉手机部门内部问题之严重。2008年,当了四年CEO 的詹德就不得不离职了。
摩托罗拉没有惠普的运气,它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都没有找到一位合适的领导人,最后由负责市场的格雷格·布朗(Greg Brown)和从竞争对手高通公司挖来的负责技术的桑杰·嘉哈(Sanjay Jha)共同执掌世界上最老的移动通信公司。然而,新任CEO 在很长时间里也一直没有找到拯救摩托罗拉的灵丹妙药。摩托罗拉接下来又把中国当作它的救星。摩托罗拉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投资就非常成功,其中国公司是摩托罗拉海外最大、营业额最高的分公司,而目是促成摩托罗拉和中国政府及工业界全面合作的桥梁。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就在摩托罗拉试图出售手机部门的最艰难时段,摩托罗拉和几家中国公司签下了扩大合作的协议,希望生产和市场或许会有转机。但是,这些合作最终并没有改变摩托罗拉在技术和市场上的困境。
经历了十几年的挫折,摩托罗拉早已经没有了四处出击、一定要领导技术革命的霸气,而是安于在新的一次技术大潮中当一个成功的参与者。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心态,摩托罗拉反而有抓住机会的可能了。2007年苹果的iPhone智能手机上市,一下子就风靡世界。这看似对摩托罗拉又一次打击的事件,反而让对技术敏感的共同CEO嘉哈看到了一丝希望。2007年,Google倡导了以开放通用的手机操作系统安卓为核心的安卓联盟,这个联盟最终包括了世界上主要的运营商、手机制造商、芯片制造商和很多小的应用软件开发者。除诺基亚、黑莓、微软和苹果各自为战以外,几乎所有和手机产业相关的主要公司都加入了这个联盟。嘉哈不仅全力支持这个联盟,而目把他自己和整个摩托罗拉的未来全部赌在安卓上。嘉哈停掉了摩托罗拉所有非智能手机的研发,只开发安卓的智能手机,而且同时开发20多款。同时嘉哈把自己的命运也和Android联系在一起。据美联社报道,他和摩托罗拉董事会签了一份生死状,只要能将摩托罗拉的股价由每股3.3美元提升两倍到9.82美元,他将获得一千多万股价格在3.3美元的期权,以及超过六百万股的股票(零成本),这部分已经超过一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他每年丰厚的现金奖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除了不算太高的工资和一点儿象征性的奖金,什么都得不到。
靠着在安卓手机上的先发优势,摩托罗拉过了两年好日子。由于不需要自己设计芯片,采用高通或博通的就好,也不需要开发操作系统,这样手机开发的周期大大缩短,成本大大降低。2009年,摩托罗拉的第一款Android手机上市,易然市场评价和销售一般,但是接下来的Droid手机大受市场好评,并目在2009年年底的销售旺季很快卖出了一百万台。虽然这个数量在今天看起来非常小,但是在当时所有的安卓手机中算是最畅销的了,而且和苹果的iPhone第一年的销量在同一个数量级上。2010年,摩托罗拉居然成为了全球业绩最好的手机公司之一,让它的老对手诺基亚黯然失色。嘉哈赌对了,摩托罗拉也算是起死回生了,但是摩托罗拉的业绩依然没有让嘉哈拿到那份巨额期权奖金,这倒不是因为嘉哈在战略上犯了什么错误,而是因为在智能手机时代,老一代手机厂商的行业经验全部过时了。除了后来下了大决心学习苹果的三星公司外,所有2G时代的手机厂商可以说是全军覆没,摩托罗拉也很难独善其身。2011年年初,有近80年历史的摩托罗拉拆分为两个独立的上市公司,一个经营它的手机业务和个人家庭电视机顶盒(Set-top box),由嘉哈负责;另一个经营企业级通信产品和其他的业务,由布朗负责。后者在IT行业没有任何影响力,我们只需要关注前者,即摩托罗拉移动(接下来仍简称摩托罗拉)就可以了。
现在我们知道嘉哈确实没能像赫德那样,让摩托罗拉走入中兴。摩托罗拉易然在安卓手机上起步较早,但是很快被韩国的三星公司后来居上超过,再次陷入尴尬的局面。但是,有时候世界上的事情是人算不如天算。当安卓手机在全球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抢夺市场的时候,苹果和微软联手挑起了和安卓联盟之间的手机专利之战。2011年,微软和苹果(联合其他一些公司)以4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宣布破产的加拿大北电公司(Nortel)的移动通信专利,试图通过打专利侵权官司阻挡Google和安卓联盟的其他公司进入智能手机领域。Google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出了一个奇招一—以120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2011年8月双方就并购达成了协议。考虑到摩托罗拉账上还有30亿美元的现金,Google其实是以90亿美元左右买下摩托罗拉的全部专利,外加手机和电视机顶盒的业务。作为最早的移动通信厂商,摩托罗拉拥有该行业最多目有用的专利。Google在获得这些专利后,就可以反制苹果公司了。后来借助这些专利,安卓的一些厂商已经开始在法庭上反击苹果,并且在一些国家赢了官司。最终,苹果想制止Google进入手机操作系统市场的企图没有达成。
客观地 ,这次并购对业绩不稳定的摩托罗拉和急需专利的Google都是不错的交易,但是华尔街对Google能否消化有两万人、内部矛盾重重的摩托罗拉显然抱有怀疑。果然,消息传出后,Google的股价大跌了10%以上。但是,对于Google来 ,抢占智能手机产业和移动互联网的制高点是战略需要,不能以钱来衡量。Google通过这次并购,不仅获得了摩托罗拉在手机和移动通信领域上万项重要的已被批准的专利和数千项正在申请的专利,还可以深入了解整个手机产业的细节,改进它的安卓操作系统。对摩托罗拉公司及其投资人来 ,好处也很明显,就不必说了。这次并购,对于员工则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我们后面再。
这笔并购交易经过各国政府马拉松式的反垄断审核,终于得到各方面的批准,于2012年完成。易然并入Google后,摩托罗拉还是单独运营,但是作为一个独立公司的摩托罗拉移动公司就不复存在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Google陆续出售与手机业务无关的摩托罗拉资产,比如房产和机顶盒部门,并不断裁撤摩托罗拉的员工。对于那些本来就想离开这家貌似庞大却暮气沉沉的公司的员工来 ,他们从Google获得了高额补偿,遂了自己的心愿,在美国的大部分摩托罗拉员工都是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情离开的。但是对于摩托罗拉在中国的数千名员工来 ,他们丢掉了高薪、高福利而目相对轻松的工作,因此再多的补偿对于他们来讲都意义不大。在中国的外企,尤其是欧美公司工作时间较长的员工,已经难以适应本土公司那种福利待遇相对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因此很多摩托罗拉的员工在被裁员之后,选择了进人另一家著名外企诺基亚,遗憾的是,几年后他们将面临又一次裁员。
2014年,在拥有了足够多的移动通信专利并目对整个手机行业有了足够的了解之后,Google将摩托罗拉再次出售给中国的IT明星企业联想公司,作价只剩下29亿美元,与当初Google 120亿美元的收购价相去甚远。这里面的差价,除了当初从摩托罗拉获得的现金、已经出售的资产和税务优惠所得外,主要反映在Google拿走的七千多项重要专利上。至此,摩托罗拉这个曾经作为高科技代表的企业从美国公司的名单上消失了。
结束语
摩托罗拉作为世界无线(移动)通信的先驱和领导者,可以说它开创了整个产业。遗憾的是,它只领导了移动通信的第一波浪潮,就被对手赶上并超过。此后,由于技术路线错误,执行力不足,失去了利用技术优势夺回市场的可能性。摩托罗拉曾经横跨通信和计算机两大领域,甚至很有同时成为计算机和通信业霸主的可能。退一步 ,只要它在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通信的数字处理器(DSP)或手机等任何一个领域站稳脚,就能顺着计算机革命或通信革命的大潮前进,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摩托罗拉的领导人无力驾驭这样一个庞大的公司,反而倬公司没有专攻的方向,在各条战线上同时失利。
摩托罗拉和AT&T衰落的原因正好相反。AT&T是因为缺少一个能控股的股东,没有人觉得公司是自己的,并不考虑长远利益,于是董事会的短视和贪婪断送了它。而摩托罗拉相反,一直由高尔文家族控制,高尔文三世很想把它办成百年老店,当然不会出现AT&T拆了卖的败家子行为,但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迎接信息革命的挑战。最终,摩托罗拉这个贵族式的公司不可避免地没落了。如果当初摩托罗拉的领袖是盖茨或通用电气的韦尔奇,它也许就不会是今天这个结局了。我在前面多次强调公司领导人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摩托罗拉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对一个贵族式的公司也是如此。易然摩托罗拉衰落了,但是它几十年来一直造福于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它,我们也许要晚用几年手机,没有它和英特尔的竞争,我们的计算机也许没有今天这么快。很多年后,人们回忆今天的嘉哈时只有一个评价—一他是摩托罗拉移动最后一任CEO。
摩托罗拉大事记
1928 摩托罗拉公司成立。
1940 摩托罗拉推出步话机。
1942 摩托罗拉推出手提式对讲机。
1946 推出汽车电话。
1964 推出方形彩电显像管。
1967 发明全晶体管彩电。
1974 将彩电业务卖给日本的松下公司。
1979 推出68000处理器,它是苹果公司麦金托什电脑的CPU。
1983 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移动电话。
1991 推出世界上第一台GSM数字移动电话;同年启动“铱星计划”。
1998 由于在数字移动电话发展上的犹豫,摩托罗拉在移动电话上被诺基亚超越。
1999 铱星计划破产。
2003 剥离半导体部门,并在第二年上市,即飞思卡尔(Freescale)公司。
2004 克里斯托弗·高尔文辞去CEO一职,摩托罗拉长达76年的家族管理结束。
2007 摩托罗拉加人Google的Android联盟,并逐渐停止了所有非智能手机的业务,专注于Android智能手机,手机业务开始回升。
2011 摩托罗拉一分为二,分成了摩托罗拉移动和摩托罗拉解决方案两个独立上市的公司。同年,Google宣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并目通过了各国政府的反垄断审核,于2012年完成收购。
2014 Google将其分公司摩托罗拉出售给联想,至此曾经被看作是美国高科技骄子的摩托罗拉公司被移出了美国公司的名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