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旷日持久的美国司法部诉微软一案终于有了初审结果。司法部经过多年调查取证,找到了关于微软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充足证据,厚达200 多页。法庭裁定,微软的垄断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并对苹果、太阳、网景、莲花(Lotus)、RealNetworks和那些推广Linux的公司构成威胁,作为补救,将强制把微软拆成两个公司,一个做操作系统的公司和一个经营其他软件的公司。当天,微软的股票暴跌一半,市值从5000亿美元缩水至不到3000亿美元,直到2015年才回到4000亿美元以上。在第二天晚上的千人酒会上,微软以外的所有人对这个结果都感到很高兴。这说明微软的垄断行为确实犯了众怒。
在整个IT领域,微软一直是所有公司最可怕的敌人。微软凭借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和无比雄厚的财力,在计算机领域几乎是无往不胜。在整个个人电脑时代,微软作为计算机领域生态链最上层的一环,一方面刺激着整个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扼杀了无数大大小小有创新的公司。如今,微软仍然是世界上最挣钱、现金最多的公司之一,并且几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最近的一次是在2019年初)。微软里面有无数传奇人物,而它的创始人盖茨自己就是一个传奇。他们的故事早已在各地流传,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我只想介绍一下盖茨和微软是如何抓住和利用信息革命带来的机遇,建成一个IT帝国的。
1 双雄会
1981年,在硅谷的库帕蒂诺市苹果公司总部,举行了一次个人电脑领域的世纪双雄会。事业正蒸蒸日上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邀请了刚刚拿下IBM PC操作系统合同的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洽谈合作事宜。乔布斯给盖茨看了为Lisa个人电脑和后来的麦金托什所设计的非常漂亮的图形界面(GUI)操作系统。当时,还沉浸于拿下IBM大合同的喜悦中的盖茨一下子给惊呆了。这种基于图形界面加上一个小小鼠标的操作系统比微软的DOS不知道要强多少倍,让计算机的操作比以前方便了许多。盖茨马上意识到,眼前这种虽然还不完善的操作系统代表了今后的趋势,而微软当时产品线上所有的东西都显得寒酸而落后。那一年,乔布斯和盖茨都是26岁。虽然两个人都是科技工业界的新星,但是没有人意识到未来年产值万亿美元的个人电脑工业,将由这两个人来争天下。正春风得意的乔布斯当时并不了解盖茨这个人,他只是知道微软做事又快又好,请盖茨来的目的是让微软为苹果开发应用软件。假如时光能倒流,乔布斯一定不会举行这次双雄会,因为后来大家知道盖茨和微软都不会甘居人下,一旦瞄上哪个领域,那个领域原有的公司离灾难就不远了。乔布斯在这次会晤中显得很傲慢,因为他有麦金托什这个宝贝在手。而在合作的谈判上,出了名的谈判高手乔布斯又斤斤计较。这两点都让盖茨很不喜欢乔布斯,但他还是促成了交易,答应为苹果开发三种应用软件,因为他对这种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本身很感兴趣。
在计算机领域双雄的第一次交手中,乔布斯在合同上得到了一些小便宜,但是,盖茨才是真正的胜利者。26岁的乔布斯虽然是科技奇才,但是当时毕竟阅历和经验都不足。他太大意了,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在他面前这个衣着随便、戴着永远擦不干净的厚厚眼镜的计算机虫(Nerd),日后几乎要了苹果的命。当时,在乔布斯眼里,微软不过是一个靠卖BASIC起家、阴错阳差拿到IBM合同的小软件公司(连它的名字都是微软件),无论如何不能与自己那个开创了个人电脑工业的苹果相比。微软1986年上市时只公布了1984年之后的营收情况,1981年的收入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微软当时的收人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即倬是在高速发展了几年后的1984年,微软已经为世界上80%的个人电脑提供操作系统时,它的营业额也不过区区一亿美元。直到1990年微软发布Windows 3.0并成为软件霸主时,它的营业额才达到苹果同时期的1/5。乔布斯不是神仙,很难料到当时比苹果小得多的微软以后会威胁到自己。
毫无疑问,乔布斯不经意的错误等于告诉了盖茨今后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我想,如果乔布斯年龄大上20岁,他不会犯这个简单的错误。我在学校的导师弗雷德·贾里尼克(Fred Jelinek)院士在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之前曾经在IBM担任要职,因此我们经常去IBM作报告,但是每次去以前贾里尼克都要确认我们报告的每一页内容是公开发表过的。原因很简单,IBM有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可以用比你还快的速度实现你尚未公开发表的想法,并申请专利。在这次双雄会上,乔布斯犯下了两个大错误。首先,他没有意识到操作系统在今后个人电脑工业中的重要性,即个人电脑工业的统治者可能不需要制造计算机而只需要控制操作系统,否则他不会过早地给别人展示苹果还没上市的产品;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他低估了盖茨:他给谁看都可以,就是不该给盖茨看。
乔布斯和盖茨都意识到了个人电脑及其相关工业将是一个大产业,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个上万亿美元的大产业。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计算机工业比任何行业都容易出现垄断公司。乔布斯和盖茨都想做垄断者,但是他们的方式不同。前者是想做原来IBM那样的垄断者,从硬件到软件全部垄断,这在后来证明是行不通的。而盖茨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在个人电脑工业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意识到只要垄断了操作系统,就间接垄断了整个行业,因为操作系统和别的软件不同,是在出售计算机时预装的,一般用户没有选择权,而其他软件则有选择权。所有的应用软件又必须在操作系统下开发。因此,操作系统必然会在自由竞争后,率先出现赢者通吃的垄断局面。上个世纪80年代,IBM、微软和苹果3家公司都有垄断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可能性。另外3家公司Novell、太阳和甲骨文也有可能从中分到一杯羹。十多年后的结果却是微软一家独大,不仅后3家公司设想的网络操作系统没有成功,IBM和苹果这两个曾经“雇用”了微软的公司,也都被当年的“店小二”打得落花流水。易然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成为罗马帝国的路只有一条,就看谁能找对了。让盖茨和乔布斯生于同一时代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因为在PC行业里,他们两个人注定要有一人成为失败者。在技术嗅觉和产品设计上,乔布斯好于盖茨,但是,在商业眼光和经营上,盖茨要强于乔布斯。
2 亡羊补牢
盖茨回到微软后,在公司内部展示了苹果的产品,大家一下子被麦金托什的图形界面迷住了,而且接受苹果开发任务的工程师们很高兴地在麦金托什的操作系统下工作。此时,盖茨的心情更加沉重了。一方面,在他面前是随着计算机进入家庭而带来的无限的商机、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是在这次技术革命中被淘汰的巨大危险。盖茨一向看重连接用户和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知道它比其他任何一种应用软件都更重要,也更容易形成垄断。但是现在,乔布斯的苹果在新的操作系统方面抢到了先机,而施舍给微软的是三个无足轻重的应用软件。
盖茨采取了亡羊补牢的措施,他知道短时间内要在操作系统上赶上苹果已经不可能了,微软只能先减小苹果麦金托什对个人电脑市场尤其是操作系统市场的冲击,赢得时间,然后再迎头赶上。盖茨从来是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早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就是这样。那一年他刚上大二,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Altair公司微处理器(图7.1)的文章,于是就给该公司老板写了封信,说他们为公司的微处理器写了个BASIC语言的解释器,这样用户就可以在Altair的处理器上倬用BASIC编程了。其实,当时这个解释器完全是盖茨杜撰出来的。Altair公司倒很认真,要来看看盖茨的东西。盖茨和艾伦等人居然在几星期内就赶制出了一个。后来的《时代周刊》觉得这件小事在IT历史上影响重大,并目说盖茨将成为宇宙的主人。Altair公司对盖茨等人的工作很满意,干脆雇了艾伦。几个月后,艾伦说服盖茨退学,全职创办了微软公司。6年后,盖茨被苹果公司逼人了绝境,他不甘心在这次千载难逢的计算机革命中当一个配角,而必须绝地反击去夺取操作系统的控制权。盖茨做了非常周全的战略布局,事实表明,如果他当时走错一步,微软都难以成为日后的霸主。盖茨的战略简单 是三管齐下。
首先,他兑现了对苹果的承诺,为麦金托什开发应用软件。整个开发工作进展缓慢,盖茨暗暗高兴,这说明在麦金托什上开发应用程序比在DOS上难。这些工作对微软了解苹果的技术,以及今后自己开发图形操作系统都很有用。第二,跟IBM合作,一起开发新的操作系统OS/2。显然,IBM的目的是想从微软手里夺回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控制权,但是微软还是答应了,因为这样一来可以借助IBM的力量锻炼队伍,二来可以制约苹果,但是,微软在推广OS/2上并不卖力,这在后来让两家公司结了怨。最关键的是第三步棋,微软暗地里非常低调地学习苹果,悄悄开发Windows,并目在1985和1987年抛出了两个“玩具版”(1.0和2.0)的Windows,这两个版本必须依赖DOS操作系统,很不成功,因此当时也没有人在意。可是,盖茨暗地里却请了很多高手来助阵,包括施乐公司最早做图形界面的一些人,比如当时最好的操作系统VMS(DEC公司VAX小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的主持人戴维·尼尔·卡特勒(David Neil Cutler)及著名的操作系统专家吉姆·阿尔钦(Jim Allchin)等。阿尔钦当时根本瞧不上微软的技术,他说,你们微软的东西是世界上最烂的。盖茨倒很大度,回答说,正因为它们很烂,才要请你来把它们做好。最后,盖茨的诚意和微软的股票期权打动了阿尔钦。
完成了研发上的布局后,盖茨要在市场上尽可能用它落后的DOS操作系统争取时间,坚持到微软新一代操作系统开发出来。为了保证公司在此期间的业绩,盖茨请来的哈佛老同学史蒂夫·鲍尔默便被委以了重任。鲍尔默于1980年入职微软,他擅长营销和公司的日常管理,于是不久便帮助盖茨管理起公司日常业务,并最终在2000年接任了微软的CEO。在上个世纪最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在微软这条巨轮上,盖茨是船长,负责把握方向,鲍尔默则是大副,掌舵开船。应该讲,是鲍尔默将微软从当年的初创企业变成了正规化的大公司。在经营上,鲍尔默通过薄利多销、来者不拒近乎野蛮增长的方式迅速扩大了微软的市场份额。微软将BASIC免费提供给IBM,同时以近乎免费的价格,即每个拷贝5美元,将DOS预装在IBM PC和后来各种兼容机上,这个价钱便宜得大家连盗版都懒得盗(也正是这些原因,微软早期软件销量大,但是不怎么挣钱)。但是,微软用这些条件换回了DOS的销售权。我们在“蓝色巨人”一章中讲过,IBM的心思根本不在个人电脑上,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合同最终让IBM失去了对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控制权。免费的BASIC和5美元预装的DOS其实是微软的一个钓饵,意在吸引软件公司和计算机爱好者在上面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软件,使用户产生对微软的依赖。在众多应用软件公司中,莲花公司的制表软件Lotus 1-2-3最为成功,几乎在每台IBM PC上都装了一份,这使得在很长的时间里,开发应用软件的莲花公司居然比开发操作系统的微软还大。
但是,DOS的缺陷是任何搞计算机的人一眼都能看穿的。DOS非常小,非常简单,甚至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操作系统,因为它没有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功能,比如进程管理。最早的IBM PC因为硬件速度较慢,内存较少,倬用DOS尚能应付。但是,随着硬件速度的提高,DOS的问题马上就显现出来了。首先,DOS不能直接访问640KB以上的内存,因为它当时就只是为支持内存特别小的微处理器设计的。第二,它在任务管理上完全是串行的,像现在一边听歌一边上网这种事在DOS上永远做不到。尤其是等到32位的处理器80386出来,DOS就大大限制了硬件性能的发挥。技术出身的盖茨很明白这一点,但是他别无选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微软必须全力推广技术上已经非常落后的DOS,而且还大张旗鼓地对根本没有前途的DOS做了几次非实质性升级,以便争取时间。微软的这种做法其实风险很大,因为它是在用大刀长矛死死抵抗着苹果和后来的IBMOS/2等洋枪洋炮。但是这一次,微软居然打赢了。微软是怎样创造奇迹的呢?
3 人民战争
一位日本围棋国手讲过,高手过招取胜之道,就在于抓住对手的失误。乔布斯在双雄会上的失误易然严重,但还不是致命的,因为微软最终花了9年时间才做好一个可用的图形界面加鼠标的操作系统,即Windows 3.0 ,在此期间苹果本来还很有机会,但是一步致命的昏招使它断送了原来的好局。乔布斯和盖茨一样,都是卧榻之旁不容他人安睡的垄断者,但是乔布斯及其继任者功利心太重,试图独占整个个人电脑市场。结果在个人电脑工业这盘大棋中,率先起步的苹果抢到了不少实地,而后来居上的微软则是先造势再破实空。结果是,苹果好处捞得快,微软大局布得好。
苹果在开局中抢到了先机,对苹果系列电脑软硬件都能控制,而微软和IBM在PC上的合作是貌合神离。即使在软件方面,苹果也在操作系统上领先微软整整一代。但是,领先的苹果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一一走封闭式道路和纯技术路线。当IBM因为反垄断的限制,不得不容忍兼容机厂家克隆自家产品并抢走越来越多的市场时,苹果正在为自己没有遇到同样的麻烦而高兴。在微软之前,软件是不能直接挣钱的,因为软件都是在卖硬件时送给用户的。这样,软件的价值必须通过硬件销售才能体现出来,也许是出于这种考虑,苹果始终坚持软件硬件一起卖。苹果拒绝开放麦金托什计算机技术的结果,客观上把所有想从个人电脑市场分一杯羹的兼容机厂商推给了IBM和微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世界硬件市场的格局从苹果对IBM,一下子变成了苹果对IBM加上所有的兼容机厂商。一开始,苹果的这种劣势还不明显,因为它的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还很高。但是,由于IBM PC的开放性和信息工业全球化的效应,倬得IBM PC兼容机越做越便宜,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DOS在操作系统占有率上便领先于苹果。如果苹果从一开始就开放了兼容机市场,那么微软能否在操作系统中胜出就很难说了,因为后者比前者整整落后了近10年。不过,苹果公司并不具备开放的基因,不仅在个人电脑时代如此,在后来的智能手机时代亦如此,因此,微软一统操作系统市场似乎是历史的必然。
如果说苹果抢到了天时,那么,微软通过开放、兼容和廉价则夺回了地利。一方面,微软将操作系统以近乎免费的价格提供给PC制造商(易然盖茨从来对盗版深恶痛绝,并目早在1976年就写了“给玩家的公开信”指责那些盗版软件的使用者,但是盖茨在成为操作系统领域霸主之前,对盗版居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一方面,微软在建成它的软件帝国前,对应用软件厂家以支持和合作为主。一种操作系统成功与否,最终要看上面有多少既有用又廉价的应用软件。微软在很长时间里,都是靠第三方开发应用软件。因此,一度出现了做得很大的PC应用软件公司,如莲花(Lotus)公司、做字处理的WordPerfect和做编程工具的Borland公司等。而苹果则一切要靠自己,易然莲花公司也试图帮助苹果在麦金托什上开发一款字处理和制表软件Jazz,但是由于麦金托什的兼容性问题,这个软件很难倬用。莲花公司甚至自嘲说,第一个月,我们卖出去几百万份Jazz,但是第二个月,用户退回来的拷贝比卖出去的还多,因为它太令人失望,以至于用户把盗版的也退回来了。苹果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失误就是兼容性。苹果的产品和其他PC不兼容就不用说了,就是它自己内部也不兼容。苹果的麦金托什和早期的苹果机在硬件和操作系统上不兼容,当然可以认为早期的苹果机比麦金托什落后很多而后者不必考虑兼容问题。但是不同时期的麦金托什之间(比如采用PowerPC处理器的和早年采用摩托罗拉68030处理器的)也不互相兼容。这样就不仅使软件开发商无所适从,而目用户也得一遍遍花钱购买新的软件(至今苹果电脑的软件都比IBM PC的软件贵得多)。而微软在很长时间里能打的牌就是DOS兼容性这一张,但它更能赢得用户的心。这样,有了兼容机厂商和应用软件开发商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有了用户的支持,微软就等于在和苹果打一场人民战争,易然它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只有DOS这把大刀长矛,但却靠广大的用户基础站住了脚。
苹果失去地利的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它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信息领域的摩尔定律和安迪–比尔定律。整个计算机工业的规模达上万亿美元,绝不是一家公司能吃下的。诚然在这个领域生态链的不同环节需要垄断,但是各个环节之间需要互相扶持。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整个计算机工业形成了这样一种默契,由软件更新带动硬件更新。在更新软件时,软件公司先得到发展,但是,旧的硬件很快会显得性能不够。这时,用户不是抱怨软件做得不好,而是去更新硬件。诸多硬件公司这才得以快速发展,众人拾柴火焰才能高。苹果既做硬件又做软件,很难平衡两者的速度。软件做得太快了硬件就跟不上,硬件做得太快了又没有合适的软件可用。历史上,苹果有几款计算机一推出速度就已经落后了;还有几款,比如早期PowerPC推出时速度奇快,但没有什么应用软件可用。另外,要用户每隔几年更新一次的计算机价格不能太贵,而苹果电脑的价钱大部分时候是IBM PC兼容机的两倍以上,一般个人用户用不起。简而言之,一家公司再强,也拗不过客观规律。
微软夺得了地利,抵消了苹果天时的优势,接下来双方就看人和了。我们在前面介绍苹果时提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苹果内部,创始人乔布斯和CEO斯卡利打得一塌糊涂,各个部门的经理各自为战,搞出成千个大大小小的项目。反观微软,盖茨自从把鲍尔默请来,就将日常事务全权交给后者处理。易然鲍尔默脾气暴躁,但确实是一位精明的商业奇才,他和盖茨合作得一直很好,倬得盖茨有精力考虑战略问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2000年这段日子里,微软基本上是人才净流人,而苹果从上到下都不稳定。易然大家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但是至少从表面上看,盖茨比较礼贤下士,而苹果比较傲士。到1990年,微软经过Windows 1.0和2.0的失败,终于迎来了成功的Windows 3.0和接下来持续倬用了很长时间的Windows 3.1(在中国相应的版本是Windows 3.2中文版),在短短几个月里,它的销量就超过了IBM OS/2多年来的累计销量。Windows 3.1对苹果的打击是致命的。而苹果当时正处在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竟然组织不起一次有效的反击便一溃千里。微软终于依靠10年的战争夺得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统治地位。
4 帝国的诞生
Windows 3.0( 更 确 切 地 说 , 应 该 是 其 后 生 命 更 长 、 更 新 的 版 本Windows3.1)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广大PC用户在倬用计算机时,再也不用记住并目敲人几十条很难记住的命令,而是简单地点击图标就能操作计算机,这对于计算机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它突破了DOS在使用计算机资源上的限制,倬得所有的软件开发商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硬件资源,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软件,同时,大大刺激了硬件开发商提高硬件性能的动力。最后一点非常重要,它倬得整个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从此定型,而这个生态链的上游是微软。苹果的麦金托什易然早就有了图形界面,但是它的用户群太少,没有形成气候。至此,微软在软件业的垄断地位便形成了,一个新的帝国从此诞生。到了1997年,微软公司的市值首度超过IBM,虽然当时微软一年的营业额还不到IBM一个季度的营业额,但是华尔街很看好微软,认为它代表着未来。
垄断操作系统只是盖茨营建IT帝国的第一步。微软在一统操作系统的天下后,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了,便接连打出三记重拳,干净利落地消灭了莲花公司、WordPerfect公司和网络界新星网景(Netscape)公司,夺得了利润最大的几个应用软件市场。这三记重拳和它给苹果的打击一样,都是转市场优势为技术优势。微软依靠它拥有操作系统的便利条件,率先推出办公软件Excel和Word。而莲花公司和WordPerfect公司得等到微软操作系统做得差不多的时候才能起步开发新品,因此战争还没有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了。
微软对网景一战则是网络浏览器领域的生死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盖茨作为微软的统帅,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魄力和指挥艺术。这场战争,对以后的互联网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一场经典之战,因为打这以后所有不可避免要和微软起冲突的公司,都研究了网景公司的教训。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场战争的过程。
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兴起,急需一个通用的网络浏览器。1994年,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和吉姆·克拉克(Jim Clark)成立了网景公司,并于同年推出了图形界面的网络浏览器“网景浏览器”软件。“网景浏览器”一推出就大受欢迎,不到一年便卖出几百万份。盖茨一开始没有注意到它的重要性,把它当成了普通的应用软件。但是,当同事将网景浏览器展示给盖茨看时,盖茨马上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微软之所以得以控制整个个人电脑行业,在于它控制了人们倬用计算机时无法绕过的接口一一操作系统。现在,网景控制了人们通向互联网的接口,这意味着如果微软不能将它夺回来,将来在 联网上就会受制于人。盖茨意识到微软已经在这个领域落后了,他先是想收购网景,但是被网景拒绝。微软于是立即派人跟网景公司谈判合作事宜,而盖茨一直在遥控谈判。微软的条件苛刻,包括注资网景并进人董事会。网景现在进退两难,答应微软,从此就将受制于人,而目以前和微软合作的IBM和苹果都没有好结果,反之,不答应微软则可能像莲花公司和WordPerfect一样面临灭顶之灾。
最后,网景选择了和微软一拼,因为它觉得至少当时还有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后来证明这种技术上的优势根本不可靠,这也是我将技术排在形成垄断的三个条件之外的原因。1995年,仅成立一年的网景公司就挂牌上市了,在华尔街的追捧下,网景的股票当天从28美元涨到75美元,之后一直上涨。相反,华尔街对微软能否在互联网上占领一席之地表示怀疑。同年11月,高盛公司将微软的股票从买人下调到持有,微软的股价应声而下。12月7日,是历史上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日子,盖茨在微软宣布向互联网进军。盖茨把微软当时的处境比成被日本打败的美国舰队。盖茨让很多工程师立即停掉手里的工作,不管做到哪个阶段,然后全力投人到微软IE浏览器的开发中。盖茨的这种魄力我后来只在佩奇和布林身上又看到过一次,而在世界上目前还找不到第三次。很快,微软的IE浏览器就问世了,但是功能上远不如网景。盖茨动用了他的“杀招”——和Windows捆绑,免费提供给用户。很快,网景就被垄断了操作系统的微软用这种非技术、非正常竞争的手段打败。微软终于取得了用户到网络的控制权,从此,微软帝国形成,再也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在客户端软件上挑战微软了。盖茨剩下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去向美国司法部解释清楚其行为的合法性。
易然对微软的反垄断调查早在1991年就开始了,但是这一次美国司法部动了真格。1991年的那一次,联邦贸易委员会发现微软开始通过它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但是该委员会最后在对微软是否有滥用垄断的不正当竞争一事表决时,以二比二的投票没得出结论,案子也就不了了之。这一次,微软违反反垄断法的证据确凿,因为根据1994年微软和美国司法部达成的和解协议,微软同意不在Windows上捆绑销售其他的微软软件。现在,微软在Windows中捆绑了IE浏览器,网景公司当然不依不饶。但是,盖茨狡辩说IE浏览器不是一个单独的软件,而是Windows的一项功能。易然对于用户来 ,是单独的软件还是一项功能在倬用上没有区别,但是在法庭上,这就决定了一场世纪官司的胜败。
美国司法部状告微软垄断行为的反垄断诉讼正式拉开序幕。1997年,美国参 议 院 举 行 了 听 证 会 , 盖 茨 和 网 景 公 司 的 CEO 吉 姆 · 巴 克 斯 代 尔 (JimBarksdale)、太阳公司CEO斯科特·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戴尔公司的创始人戴尔等IT领域的巨头出席作证。会上,当盖茨反复强调微软没有在软件行业形成垄断时,巴克斯代尔说,在座各位没有倬用微软产品的请举手。整个会场没人举手。巴克斯代尔再次强调,请按我说的做,结果还是没人举手。巴克斯代尔说,先生们,看见了吧,百分之百,这就是垄断,这足以说明问题了。
很遗憾,网景公司易然得到了大家普遍的同情,但是,它没有等到法院对微软的裁决结果就支撑不下去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网景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不久之后,微软又故伎重演,以捆绑播放器软件的方法打败了做媒体浏览器RealPlayer的RealNetworks公司。而微软的反垄断官司也在一直打着。2000年,司法部对微软的反垄断官司终于有了初审结果,这就是我们在本章开头介绍的那一幕。后来,微软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诉。最高法院拒绝听证,将案子转移到联邦上诉法院。2000年底,共和党候选人布什以微弱的优势击败和硅谷关系良好的民主党候选人戈尔(Gore)当选总统,与共和党关系密切的微软得以翻案。当然,以布什为首的共和党政府不会找微软的麻烦。易然微软在欧盟、韩国和美国的十几个州输掉了反垄断官司,但是除了对微软予以罚款,它们无法拆分该公司。至今,没有任何公司可以撼动微软在软件领域的垄断地位。
5 当世拿破仑
拿破仑说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事实上,拿破仑手下名将如云,像拉纳、苏尔特、达武、缪纳和圣西尔等人是一群狮子而不是绵羊,而他自己则是一只领头狮。微软人才济济,盖茨则是领头狮,他对内统领群雄,对外无往不利,对微软帝国的建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对他的褒贬同样地多,那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就是两个字一一平衡。
首先,盖茨做到了保守和冒险的平衡。盖茨和苹果争霸操作系统时,采用了最保守的做法,凭借落后的DOS,靠10年的持久战取胜。如果盖茨冒失地、大张旗鼓地开始宣传图形操作系统,那么,不但事倍功半,就连应用软件开发商和用户都会对微软失去信心。我们后面会看到,当年雅虎CEO塞缪尔是如何大张旗鼓地吹嘘雅虎的新项目Panama,从而断送雅虎的。
另一方面,盖茨在起家时,包括微软成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惯用冒险的空手套白狼手法抢得先机。1980年,盖茨到IBM推广自己开发的BASIC解释器,进而了解到IBM需要一种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盖茨给IBM推荐了DR公司(Digital Research,数位研究公司),但是DR公司和IBM在价钱上谈不拢。IBM又回过头来问盖茨是否可以做类似DR-DOS的东西,盖茨非常聪明地从西雅图计算机产品公司SCP手上买下了DOS,但并未透露实际上是IBM要,所以只用了区区7.5万美元(也有说是5万美元)。而盖茨再卖给IBM时,只收版权费,不卖源代码。这样盖茨就控制了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盖茨以后干脆多次打擦边球,仿制甚至抄袭别人的东西,这种做法使得微软避免了很多漫无目的的研究和不必要的失败,因为别的公司已经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告诉了他。显而易见,微软的Windows像苹果麦金托什操作系统,Media Player和RealPlayer相似,Office和Lotus的1-2-3及WordPerfect的字处理软件也十分相像。在硅谷,微软一直背负着抄袭者的骂名,但是这不妨碍微软继续前行。不过,盖茨这种我行我素的做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微软在业界的声誉很差,很多公司还一次又一次地告微软的侵权行为,微软为此赔了不少钱。
此外,微软为自己的侵权和垄断赔偿了超过一百亿美元的巨款。对大部分人来说,甚至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么大的金额可谓天文数字,但对微软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它一年的纯利就比这个数目多得多。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盖茨在退居二线的前几年,做事风格已经平和了许多。不仅空手套白狼的事情早已不做,而目对知识产权也重视得多。到了智能手机时代,微软自己做不出好的手机操作系统,居然靠收购加拿大北电公司的专利,再对各个安卓手机厂商提起诉讼来挣钱。难怪有人说微软越来越像IBM了,这并不是夸微软具有IBM稳健的优点,而是 它在创新上乏力,做新产品时行动迟缓。不过在盖茨主政时,微软的效率还是让业界惊叹不已的。
盖茨心比天高但又脚踏实地。绝大多数人办公司是为了将公司卖掉,很少有人想把公司办成一个百年老店。但是盖茨不同,他志向远大,即倬在微软规模还很小时,他就努力将它按百年老店来办。我们已经看到他通过控制操作系统来垄断个人电脑行业的雄心和远见。但是,办起事来,他又非常脚踏实地。在管理上,微软比硅谷的公司严格得多,在人事关系基本上是严格的自顶向下的树状结构,和硅谷公司松散的扁平结构完全不同。在经营上,微软很少花钱做没用的东西。虽然微软的很多产品并不成功,但是,即倬在开发这些产品时,其商业前景也是经过严格论证的。微软从不会像苹果早期那样,搞出一大堆有用没用的项目。在这一点上,华尔街很喜欢微软,因为它能保证高利润。另外,盖茨和华尔街合作很默契,每次报业绩时,微软每股的利润总是略高于华尔街预期一两美分,然后让华尔街替它把股价抬上去。因此,微软的股票价格从上市到2000年几乎年年翻番。
从生意经上讲,盖茨深知赚大钱和赚小钱的关系。盖茨和他的忘年交投资大师巴菲特做法相同,他们都是要从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挣一笔钱,而不是从富人身上狠宰一刀了事。要知道,世界上最挣钱的汽车公司是生产大众型汽车的丰田公司,而不是生产跑车的法拉利和生产豪车的劳斯莱斯,事实上后者因为亏损已被宝马收购。巴菲特投资的公司,都是像吉列、宝洁(P&G)和强生(Johnson & Johnson)这样生产每个人日常要用的东西的企业。盖茨读过巴菲特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写的每一封信,我无法判断盖茨是和巴菲特不谋而合还是在学习后者。总之,盖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针对全世界所有人的,这样才能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
盖茨超出大部分有钱人的一个本领是能将公益慈善、自身理想和家族利益平衡得很好。盖茨不满足于仅仅当一名IT工业的领袖,他的雄心是改变世界,以前他改变世界的工具是他的微软公司。现在,他完全退出了微软的管理,而实现他改变世界的理想工具则是盖茨基金会(全称为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有不少人认为盖茨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家,单纯只是为了把多余的钱捐出去而已,这其实忽视了盖茨捐钱的目的。如果从每年捐赠的数额 ,盖茨基金会在这几年确实经常排在世界第一。但是,盖茨的做法有他的目的,即通过自己的财富改变世界。事实上,美国绝大多数慈善家,尤其是理念上倾向于共和党、提倡小政府的慈善家,都抱着这个想法,并且通过自己的基金会运作慈善项目。要说清楚这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和原因,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美国的遗产法、税法和慈善基金会的相关法律。
美国不鼓励从父辈继承巨额遗产不劳而获的做法,因此美国的遗产税高得吓人。易然遗产税率时高时低,但大致在45%,而在华盛顿州,因为没有州一级的收人税,为了保证州政府税收,它额外征收高达20%的州遗产税。也就是说,如果盖茨将财富直接传给孩子,交完遗产税后,几乎只剩下40%。美国对投资收人也征收很高的资产增值税,税率从15%到35%不等。如果卖掉长期持有的微软股票,盖茨将缴纳15%的资产增值税,如果他兑现短期的投资所得,则要交高达35%的联邦税,而在克林顿时代更是高达38%。我们不妨算一笔账,如果某个有钱人将自己的股票卖掉转给孩子,那么,每一亿美元的资产只剩下1×(1–45%)×(1–20%)×(1–15%)=37%,即3 700万美元。假如我们将这3700万美元拿去投资,按每年10%的投资回报率计算(这在美国是一个合理的数),每年投资收入按平均30%的税率缴税,那么,到30年后这个富人的孩子将获得2.8亿美元。
要想少缴税,而将财产尽可能多地留给孩子,唯一的办法是将财产捐给自己的慈善基金会。这样做可以免除三种税,第一次卖股票的资产增值税、遗产税和每年的投资增值税。在向自己的基金会捐赠财产时,还能再抵消40%的工资等所得税。考虑到这个富人的工资奖金收入和捐到他自己的基金会的股票相比是九牛一毛,暂目不考虑他抵税的部分。美国法律同时规定所有的慈善基金会每年必须捐出5%的财产,这就是每年盖茨基金会和其他慈善基金会都要捐出一些钱的原因之一:根据法律它们必须捐。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富人把钱捐给了他自己的基金会后,每一亿美元财产能为孩子留多少钱。我们仍然假定,该基金会的投资回报是每年10%,扣除捐出的5%还剩下5%。现在该基金会自始至终就不用交任何税了,30年下来,这一个亿美元的本金增值到4.3亿美元,同时还向社会捐出了3.3亿美元。因此,如果经营得好,这个富人不但多留给孩子1.5亿美元,还通过这3.3亿美元的捐赠博得慈善家的美名,而目更重要的是,美国大多数富豪都喜欢通过自己而不是通过政府来改造社会,真可谓名利三收。一百年前有洛克菲勒、福特,现在有盖茨和巴菲特。当然,这里面一定有吃亏者,那就是山姆大叔,因为它没有从这个富豪转到基金会的这笔巨额财富中收到一个铜板的税。在美国税收问题上,通常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很多公益事业,比如公立学校,必须由政府出面才能办成,因此应该把税收上来交给政府,民主党人大多持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办事效率低下,浪费纳税人的钱,甚至会把钱用于不必要的战争,因此应该少缴税,而每个公民各尽所能靠捐助来完成公益事业,共和党人很多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不能说是错误,因为政府在很多地方确实不如私人企业做得有效率。
盖茨在政治上倾向于介于保守的民主党和温和的共和党之间,他通常在大选时同时向两边下注,这一点他比硅谷(向民主党)一边倒的企业家要精明得多。2001年共和党的布什政府免除了微软的灭顶之灾,而此后民主党的奥巴马政府也没有找他的麻烦。盖茨很少表露他的政治观点,但是他和美国那些富有的前辈在试图改造社会的理念上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根据法律,他可以利用基金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富的作用,而不是交给山姆大叔去打仗。同时盖茨家族的后代或遗嘱受益人,也可以世世代代地控制盖茨基金会。汽车大王福特和一个世纪前的世界首富洛克菲勒的财富,都是通过基金会的形式传承给了后代。
公平地讲,相比那些只是为了传承财富的基金会,盖茨基金会为世界卫生和教育事业还是做了不少贡献的,从它公开的财务报表显示,它每年捐出的现金和实物超过所规定的基金总量5%的要求,而且盖茨家族的人从没有浪费基金会的钱。随着基金规模逐年增长,它每年的捐赠也在相应增加。2017年,该基金的资产达到429亿美元,它捐出了58亿美元。从这点来讲,盖茨是可敬的,他在用自己的财富改变世界。
如果说乔布斯是锋芒毕露,聪明写在脸上,盖茨则是一个平衡木冠军,看似木讷,其实聪明藏在肚子里。乔布斯用他的产品改变人们的生活,盖茨则是用他的财富改变世界。几十年后,当盖茨也去另一个世界见乔布斯的时候,乔布斯个人和家族的影响力可能已荡然无存,而盖茨通过他的基金会,将会薪尽火传。以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为例,它们的影响力至今还在。
6 尾大不掉
打败网景公司后,IE部门的人在公司里一下子从不起眼的外围兵团上升为公司的功臣。接下来在微软内部展开了一场大的争论,或者说内斗,公司今后的发展到底是应该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中心进人企业级市场,还是以IE浏览器为中心进人 联网市场。这两个产品,一个是把握人们进人计算机的入口,一个是把握人们通过计算机进人互联网的人口,两者似乎并不矛盾,微软应该可以兼顾,但是在当时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很困难的。微软的人分成了两派,操作系统派和浏览器派,或者说企业级市场派和消费者市场派。这两派的争论公开化之前的几年,面向企业级市场的Windows NT和面向消费者市场的Windows 3.1实际上属于不同的部门,后者拥有IE。两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主管各自部门的公司副总裁阿尔钦和布莱德·斯沃尔伯格(BradSilverberg)。当时微软发现其办公软件Office在企业级市场的利润十分丰厚,并目和操作系统的结合对内支撑着微软帝国,对外不断地在操作系统领域扩展地盘。最终Windows加Office轻易地统治了个人电脑时代。但是,当时Windows的发展并非没有遇到阻力,操作系统派认为需要加大力度研发和推广。
首先苹果的麦金托什市场还很大,计算机专业人员和不少行业的专业人士,包括医生、律师和艺术家等依然认为麦金托什无论在工程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比微软的Windows做得好。大中小学的机房里还大量使用麦金托什计算机。微软虽然在市场份额上超得过苹果,但是在工程和设计上依然处于追赶的阶段。被微软打败的应用产品,包括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软件,在IBM的庇护下依然不断地反抗着微软。
而在服务器端,当时各种UNIX系列的操作系统,包括开源的Linux、太阳公司的Solaris以及IBM、惠普、AT&T和Novell等推出的各种UNIX版本依然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在企业级市场上,微软依然是小弟弟。在这种前提下似乎非常有必要巩固PC市场的现有地盘。毕竟一家公司的核心业务如果不稳定,那么它的长期发展一定会有问题。这些是操作系统派一直持有的理由。而浏览器派的理由今天看起来似乎更合理。在1996年已经可以看出互联网“可能”代表今后十年,甚至几十年IT发展的方向。当计算机由单机倬用到上网,浏览器将不再是众多应用软件中的一个,它作为进人 联网的入口,作用将变大,并目浏览器及其插件从某种程度上会淡化操作系统的影响力。今天,微软最大的竞争对手Google不仅通过 联网创造了微软一半的利润,而且通过将很多服务搬到网上,大大削弱了用户对微软的依赖。只是这件事当时并没有发生,互联网的潜力还仅仅停留在“可能”这两个不确定的字上。这场争论最终以操作系统派获胜而告终,理由是如果遇到经济危机,或者互联网是一堆泡沫,那么以Windows为核心的战略可以确保微软平稳地度过危机,而以浏览器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策略可能会让微软遭受灭顶之灾。微软的预测在几年后的2000一2001年就变成了现实,90%以上的互联网公司都关门了,微软当年的策略似乎无懈可击。但是,在互联网泡沫中生存下来的雅虎和进化出来的Google则彻底剥夺了微软在互联网领域的机会。
这次内斗的胜利者阿尔钦则上升为微软的共同总裁(Co-President)。IE从原来斯沃尔伯格的部门划给了阿尔钦。阿尔钦最终将Windows NT和Windows3.1(后来是Windows ME)的代码库合二为一,把IE降级为Windows的一个应用软件。从此,IE对微软的重要性从战略层面下降到战术层面。昔日打败网景公司的功臣,现在成了尾大不掉的累赘。失去权力的斯沃尔伯格给微软的CEO鲍尔默做了两年顾问,然后悄然离开了微软。在微软内部,获胜者对失败者进行了体面而残酷的清洗,导致浏览器部门从主管副总裁到下面的核心员工大量离职。IE浏览器从此以后进步缓慢,最终导致10年后全球市场份额的锐减。我们在以后介绍浏览器时还会单独介绍。
7 条顿堡之战
我时常把苹果公司比作希腊,把微软比作罗马。众所周知,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孕育着繁荣的文化、科学和艺术。苹果是个人电脑的首创者,是个人电脑工业文化的发源地。罗马从希腊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打败了老师,它建设强大的帝国和美丽的城市,但是创新并不多。微软很像罗马,它从苹果学会了很多东西,并打败了苹果。罗马帝国的崛起和微软帝国的形成正好差了2000年。而微软和罗马帝国还有一个惊人相似之处是,它们的扩张止于它们的缔造者。
让我们沿着时空隧道,回到2000多年前。公元9年,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奥古斯都大帝已经统治罗马40多年了。罗马帝国疆土辽阔,国内繁荣富庶,歌舞升平,万邦来朝。罗马帝国已经占尽了地中海之滨的领土,再要扩张就要向北夺取日耳曼人的地盘了。而当时的日耳曼人不过是一个落后的蛮族。这一年,日耳曼人开始发难,罗马帝国派大军出征,但是在条顿堡(Teutoburg)森林被日耳曼人全歼,至此,罗马帝国的扩张结束。罗马帝国以后还不断地打胜仗,但是其疆域再也没有超过奥古斯都时代。条顿堡森林之战后,易然罗马举国上下要求复仇的呼声很高,但是,年迈的奥古斯都已经没有当年打败安东尼(埃及艳后的情人)的雄心了,居然忍下了这口气。更要命的是,数年后,奥古斯都在罗马征兵,原先勇武的罗马人竟无人应征。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现实。整个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微软的十年,在这十年里,整个硅谷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公司被微软打倒。盖茨更是驰骋商场,鲜有敌手。但是,为了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在垄断了整个个人电脑软件行业后,微软也必须找到新的成长点,否则华尔街不会再追捧它的股票。很明显,全球下一个金矿就是互联网。当微软打败网景时,杨致远和戴维·费罗(David Filo)已经把雅虎建成全球最热门的网站。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盖茨腾出手来,成立了MSN,大举进军互联网市场。和强大的微软比,雅虎很像日耳曼这个小小的蛮族。但恰恰是年轻的雅虎成功地阻击了微软,使得后者难以进人 联网领域。雅虎的兴衰我们以后还会专门提到,现在,让我们看看它是如何成功地阻击微软的扩张的。
雅虎在微软和网景争斗时,抢到了门户网站的先机,并率先为大家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微软打败网景和RealNetworks等公司的绝招是免费提供和对手竞争的产品。但是这一招对雅虎不灵,因为雅虎的服务本身就是免费的。像网景和RealNetworks这种开发客户端软件的公司,不向用户收费是活不下去的,而雅虎找到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即让内容的提供商出钱(早期要把新闻放到雅虎上是要向雅虎交钱的),并目为大公司做品牌广告。在广告业中,究门当户对,即名牌的东西一定要在最好的媒体上做广告。雅虎作为最早的、影响力最大的门户网站,无疑是大公司最愿意投放广告的地方。有了广告收人,雅虎不断推出各种免费服务,除电子邮件外,还有找工作的、看股票的、天气预报、买飞机票的,等等。在雅虎的带领下,依靠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和华尔街的追捧,所有的 联网公司都采用雅虎的免费模式。而微软的思路还停留在个人电脑时代,开始还试图从每个家庭收一笔联网费,结果使得MSN的用户数远远落在了雅虎的后面。为了和雅虎竞争,MSN买下了Hotmail,试图直接买一些用户,但是,微软犯了个错误,它花了很大精力将Hotmail的服务器从原来的FreeBSD和Solaris改成不适合管理千百万用户的Windows 2000,后来又不得不将部分服务改为原有系统,白白浪费了时间。总的来讲,微软的思维还停留在一份份卖软件的个人电脑时代,在开拓网络服务方面亦步亦趋。这再次印证了微软的基因决定了它不容易适应互联网时代。
从人员来讲,微软的很多员工,尤其是老员工享国之日渐久,动力大不如从前,正好比奥古斯都大帝后期罗马的公民们。在雷德蒙德(Redmond)微软总部,下午6点以后停车场就空空荡荡。而在雅虎,几乎每个人都通宵达旦地工作。华尔街在雅虎和微软之争中帮了雅虎很大的忙。由于雅虎的各种服务是免费的,收人并不高,利润更少得可怜。但是,华尔街认定雅虎代表未来,将雅虎的股票追捧得很高,市盈率一度高达1000/1,也就是说它的股价是每股盈利的1000倍。而当时,公司增发期权不计人成本。因此,雅虎不断增发期权给员工,而仅需付给员工很少的现金工资。员工手中的股票期权,在华尔街的炒作下,以火箭般的速度往上涨。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前进人雅虎的员工,在2000年时,绝大多数在纸面上都是百万富翁。因此,雅虎士气高涨。可以说没有华尔街的帮助,小小的雅虎根本抵挡不住微软MSN的攻击。
从人员来讲,微软的很多员工,尤其是老员工享国之日渐久,动力大不如从前,正好比奥古斯都大帝后期罗马的公民们。在雷德蒙德(Redmond)微软总部,下午6点以后停车场就空空荡荡。而在雅虎,几乎每个人都通宵达旦地工作。华尔街在雅虎和微软之争中帮了雅虎很大的忙。由于雅虎的各种服务是免费的,收人并不高,利润更少得可怜。但是,华尔街认定雅虎代表未来,将雅虎的股票追捧得很高,市盈率一度高达1000/1,也就是说它的股价是每股盈利的1000倍。而当时,公司增发期权不计人成本。因此,雅虎不断增发期权给员工,而仅需付给员工很少的现金工资。员工手中的股票期权,在华尔街的炒作下,以火箭般的速度往上涨。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前进人雅虎的员工,在2000年时,绝大多数在纸面上都是百万富翁。因此,雅虎士气高涨。可以说没有华尔街的帮助,小小的雅虎根本抵挡不住微软MSN的攻击。
等到互联网泡沫崩溃,雅虎的营业额和股价一落千丈,自然无力阻击微软了,但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倬命。而微软因为美国经济不景气也暂时没有扩张。现在回过头看,微软那时恰恰错过了进军互联网最好的时机。那时没有一家公司在财力上可以和微软相比。微软坐拥数百亿美元的现金,而目每个季度还产生数十亿美元的利润,完全有能力打造一个网络帝国。另一方面,很多公司开始整部门整部门地裁员,本来正是收购人才和技术的好机会,但是微软按兵不动。其中原因很多,主要的有四条。第一,微软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礼贤下士的公司了,变得对人才和技术都很傲慢,微软的人才开始流失。第二,它毕竟因为反垄断官司在身,在公司收购上多少有些限制,以至于在收购搜索公司Inktomi和在线广告公司Overture上被雅虎抢了先。第三,长期以来,鲍尔默和华尔街合作很好,为了迎合华尔街,微软总是把财报搞得漂漂亮亮的,因此,它不愿意大量长线投资新技术项目,这会倬得利润和现金流人下降。这一点,巴菲特做得比很多公司老板要高明得多、有远见得多。他从不管华尔街说什么,只要是看准的事就只争朝夕地做起来。易然有时他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业绩在短时间里会受很大影响,但是长期来看,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业绩是没有公司可比的。第四, 联网泡沫之后,谁也吃不准互联网是否能挣钱,微软也不例外。根据接近盖茨的人讲,盖茨甚至到了Google上市前,还认为开源的Linux是微软的主要对手,而不觉得Google能成多大气候。他的下属问他对Google的看法,他觉得一两个部门就能搞定Google。
我非常喜欢黑格尔的一句话: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All that is real is rational; and all that is rational isreal.)虽然这句话常常被误解成它在为当今不合理的现实开脱。其实,如果我们动态地看待现实性和合理性,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现在存在的现象,当初产生它的时候必然有产生它的原因和理由。如果这个理由将来不存在了,终究有一天它也会消亡。微软称雄于个人电脑时代,自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到了网络时代,现实改变了,微软再次称雄的合理性也就没有了。2008年,在线业务一直不好的微软试图收购雅虎公司,但是因雅虎创始人和一些大股东不同意而没有成功,这个以后我们会详细分析。微软后来挖到了雅虎主要的工程负责人陆奇统筹管理整个在线部门,在短期内由于新搜索引擎Bing的上线,面貌有所改观,但是这很大程度上是通过Office和Windows的倬用帮助连到Bing上硬拉来的流量,并非主动搜索的增加。总的来讲,微软在互联网业务上至今发展得非常缓慢,甚至比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要慢。
2011年初,Google发现微软的Bing实际上在抄它的搜索结果,易然这种做法是合法的,但是微软已经把自己放在一个失败者的位置上了。同年3月,微软做了件耐人寻味的事情—一它向欧盟提出对Google反垄断的诉求,理由是Google占据了欧洲主要市场的90%。微软在历史上一向被其他公司作为反垄断目标,因为其他公司无法在商业上打败微软,只好向各国政府“抱怨”。如今抱怨者成了微软,看来它通过技术和商业进人在线市场的招数已经出尽了。
8 智能家庭争夺战
如果说微软至今在互联网上举步迟缓,而它在另一个新的领域来势却非常凶猛,那就是游戏机领域。游戏机原本是比个人电脑简单得多,而且功能有限的计算机,和个人电脑工业没有什么交集。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它基本上是日本厂家任天堂(低端)和索尼(高端)的天下。本来,微软虽然也做一些PC游戏,却不涉足游戏机市场。但是,从1997年起,微软大举进军小小的游戏机市场。这回微软无法免费提供游戏机,但是它倬用了类似的倾销策略,逼得对手打价格战而无利可图。由于任天堂和索尼在游戏数量上有长期积累,微软没有能像它击败软件对手那样只用一个回合就胜出,但是微软的倾销策略还是见到了成效,它在游戏上的营业额从2002年开始的20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财政年度的60亿美元,再上升到2018年的100亿美元。但是,迄今为止,微软在游戏机方面一直在赔钱,它的每一个游戏机都是在赔钱卖,这种商业作派很不符合微软务实的特点。微软之所以在这个领域坚持了这么多年,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盖茨早在他的1995年所写的《未来之路》一书中,就描绘了一个通过计算机控制家庭里主要的家电,并且帮助主人完成很多家务事的愿景。这个愿景如果实现,那么微软公司给每一个家庭带去的就不仅仅是一台电脑,而是一个智能家庭。当然,在那个年代,智能家居和万物互联的概念还没有。因此,盖茨先从家庭的客厅做起,希望通过占领每一个家庭的客厅,实现他很早就有的智慧家庭的梦想。而根据巴菲特的投资原则,要想赚大钱,就要开拓每一个贴近日常生活场景的市场。
在美国,一家人在客厅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什么呢?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是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或者更泛泛地 是娱乐。当时宽带业务、电视娱乐节目都是由电信公司和电视公司控制,这和微软当时的业务还相去甚远。于是,在1997年,微软进人了PC的电子游戏市场,并且在2001年当微软在PC领域已经不可能再提高市场占有率之后,开始制作游戏机硬件。从此,便有了很多人倬用到今天的Xbox游戏机和在上面开发出来的上千款游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VoIP技术的兴起,互联网公司有可能取代传统的电信和有线电视公司,成为视频节目和其他家庭娱乐的提供者。通过互联网提供视频节目,成本要比有线电视高 ,但是却有自己的优势。直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大家看电视的模式依然是电视台放什么,观众看什么。虽然观众可以选择频道,但是不能把昨天电视台播放的电影挪到今天看(除非定时录下来)。如果错过了一条新闻,也很难再补看一遍。到了2007年,美国的有线电视公司提供按每次收看付费的服务,但仍然是电视台播什么观众看什么,无法针对不同用户(按IP区分)传送不同节目。另外,电视台也无法和用户进行交互,比如观众要去喝杯水,电视台是无法专门对他暂停的。比较理想的场景是,观众在电视机前可以通过遥控装置选择任何他们想看的内容,无论是一部新电影(这可能需要单独付费),一场球赛,今天的新闻,还是过去某一段漏掉的内容。播放的进度则完全由观众自己控制——如果一场电影今天没有看完,明天回来可以自动从中断的地方继续播放,而不需要录下来,然后重播和快进。
当时有好几家公司都看到了利用 联网改造家庭娱乐产业的机会,不过由于它们各自的基因不同,对市场的理解和设计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思科公司当时在VoIP技术上是领先的,它把重点放在了企业级VoIP设备上,希望原来的有线电视公司购买它的设备后,自行变为 联网娱乐公司。微软、Google、苹果和索尼,则看重每个家庭客厅的娱乐中心,它们将自己的产品往这个方向挂靠。它们首先需要将每个家庭的客厅用自己的硬件产品控制起来,取代过去的机顶盒,然后还要和内容提供商协调,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娱乐内容。
2006年微软推出了新一代的游戏机Xbox 360,它强大的游戏功能和超低的价格让不少玩家感到满意。但是,当时 联网的速度还远远没有达到代替有线电视的水平,因此微软以及同时代在这方面提前布局的索尼公司,都不得不在自己的游戏机中提供最先进的高清晰度DVD播放器。于是,这一场家庭娱乐中心的竞争成为了新一代DVD标准的竞争。一方面是微软和东芝的联盟,它们提出了HD-DVD的标准,另一方是索尼主导的蓝光DVD(BluRay)联盟,它包括了除微软和东芝以外的所有公司。蓝光DVD的容量几乎是HD-DVD的两倍,再加上全世界IT行业的助阵,微软很快败下阵来。不过,由于当时网速的限制,索尼易然赢得了高清DVD的标准,也没有赢下美国家庭的客厅。
4年后,也就是2010年,客厅争夺战再次展开,这时互联网的带宽已经不再是它取代有线电视的障碍了。但这回除了微软,还来了两个重量级选手—一苹果和Google。苹果公司吸取了第一代Apple TV失败的教训,把新的Apple TV做成连接电脑和电视的桥梁,同时它也是一个方便倬用的机顶盒,Google则联合了索尼等硬件厂商,以及全球最大的卫星电视网Dish Network(默多克旗下的公司)。在这样的战场上,微软很快又败了下来,但是苹果和Google也没有成功一一这倒不是这两家公司技术不行,而是它们没有控制足够的娱乐内容。
让这三家IT巨头都没有想到的是,完成家庭娱乐革命的居然是体量比它们小很多,而目几乎不挣钱的奈飞公司。奈飞公司(Netflix)成立于1997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它在线上提供电影的DVD租赁业务,并很快把美国所有的线下租赁业务挤垮了。但是,在随后的很多年里,没有哪一家IT巨头把它放在眼里,因为它不过是一个在线小商店。2008一2009年的金融危机给奈飞公司带来了机会。和历次经济危机时娱乐业都非常发达一样,最近这一次也不例外,奈飞公司的生意一下子火爆起来,而它利用了正在蓬勃发展的云计算技术以及日益提高的网速,将商业模式从DVD光盘租赁变为在线付费收看。我们前面到的利用VoIP技术改造娱乐业的事情,它反而基本上都做到了。今天,它已经成为全球一家知名的IT公司。近年来,奈飞更是投资自己拍影视作品,其中《纸牌屋》在全世界热播。
在奈飞崛起之后,微软和苹果在控制家庭客厅方面机会已经很渺茫了。Google得益于拥有世界最大视频网站YouTube,以及全球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浏览器Chrome,制造了极为廉价的Chromecast硬件产品,将互联网节目转换到电视上,这才得以和奈飞分庭抗礼。今天YouTube和奈飞两个网站居然占掉了全球50%的互联网带宽。
进人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各大公司在智能家庭上的竞争正式拉开帷幕。
2013年,Google以31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做家庭智能空调控制的公司Nest,不仅试图控制家庭的娱乐系统,而且试图控制所有家电。2014年 ,亚马逊公司研制出智能音箱Echo,并且随后增加了便于使用的自然语言对话功能。这个不大的音箱通过背后的Alexa对话机器人,不仅可以管理家庭的各种智能电器和万物互联(IoT)设备,而且可以为家庭提供娱乐节目和各种线下的服务,比如叫网约车、订外卖和购物。很快,数千家电器厂家,包括三星、飞利浦和LG等知名企业,以及线下服务提供商,包括优步约车、必胜客、棒约翰等,都连入了亚马逊的Echo智能系统。到了2018年,Google公司的类似产品Google 家庭(Google Home)取代亚马逊成为全球第一,而排在这两家跨国企业之后的智能家居公司则是中国的阿里巴巴和小米。而在这个市场上,居然没有微软的影子。当初盖茨提出智能家庭概念时,亚马逊、Google、阿里巴巴和小米还不存在呢,但是微软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9 拒狼驱虎
微软在互联网上起步迟缓,易然后来在和网景的竞争中胜出,可是在同真正的 联网公司雅虎和Google的竞争中一直占不到上风。但是,当看到Google能创造出一个如此之大的搜索市场和在线广告市场时,微软投人全力奋起直追,却因为基因的缺陷而不很成功。2008年,微软在收购雅虎失败后,直接从雅虎引进了高管陆奇掌管它的在线部门。同时一方面加大研发的投人,另一方面开展“金圆外交”,与业绩摇摆的雅虎达成搜索业务的合作。雅虎终止了自主搜索引擎的研发,转为由微软的Bing搜索引擎提供服务。这样微软便整合了在中国以外第二、第三名的两个搜索引擎,拿到了近30%的搜索流量。在中国市场上,它通过和百度在搜索广告上的合作,试图打开一些局面。
虽然市场可以买来,但是收入却要靠真本事才能挣到。由于微软搜索的流量自主成分相对较低,比如使用Office软件的帮助,也算成一次搜索,因此商业价值远没有Google搜索甚至百度搜索值钱(即使以绝对的美元价格计算),广告收入远远无法支持巨大的研发投入、运营成本和付给雅虎的收入保证金 这样,微软的在线部门以每年亏损20亿美元的速度不断烧钱,从Bing搜索引擎2009年上线到2011年,它累计亏损55亿美元,“烧钱”最多时一个季度亏损近10亿美元。在这之后,微软的在线部门的亏损趋势并没有缩小,到2013年6月,它的累计亏损金额翻了一番,达110亿美元。当然,这个烧钱速度相对微软公司200亿—250亿美元的年利润还是可以支撑的。但问题在于烧钱是否起到了作用?易然一些第三方流量监控公司给出的数据表明微软的市场份额略有上升,但是这里面“硬拉来”的流量比例很高,不完全能说明问题。关键是,微软的搜索并不比Google的更好,很难激发大家主动倬用它的欲望。
如果说微软在其在线布局上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那么首先应该将和“上网”有关的各种业务划给在线部门,尤其是IE浏览器的业务。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把浏览器和在线业务紧紧地绑定在一起的。现在IE浏览器隶属于操作系统部门,首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最近10年的发展非常缓慢,而其对手Mozilla的Firefox、苹果的Safari和Google的Chrome都在快速进步。其次,微软这样的布局倬得其他公司很难和它的在线部门展开全面合作,因为一旦涉及浏览器的合作,在线部门就不能完全做主,必须去找操作系统部门。这说明微软原有的基因如果不改造,很难适应 联网业务的发展。
微软擅长的是客户端,而非服务端的软件,与Google的竞争多少有点以短处对别人长处,总是事倍功半。当微软全力追赶Google,在 联网领域采取攻势时,它却没有很好地防御好自家后院。或许是在搜索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微软在2000年以后,在其他领域节节后退。在互联网的入口浏览器方面,微软I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不断下滑,到2012年年中,IE的市场份额首次低于Google的Chrome,降到了全球第二位,这以后它和Chrome的差距越来越大。到了2017年,Chrome获得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而IE只剩下5%左右。微软和Google的竞争如果获胜(也不可能是全胜),固然会找到一个新的成长点,但是如果失败也不至于动摇它在个人电脑软件上的地位,因此Google对微软的威胁其实还是肘腋之痛,但是苹果对微软的威胁可是心腹大患,因为苹果实际上正在动摇微软在客户端软件的基础,可惜微软只顾着追赶Google,完全没有防范苹果。
在微软和苹果这对冤家的前几个回合争斗中微软占尽了上风,到乔布斯回到苹果时,这家公司已经只剩下一口气了,甚至等不到打赢和微软的官司的那一天。乔布斯几乎是哀求般地给盖茨打了一天的电话,希望和平解决争端,请微软能为苹果继续开发软件,同时进行投资。或许是不想继续惹官司的麻烦,或许根本没有觉得已经奄奄一息的苹果会对微软构成什么威胁,盖茨答应了乔布斯的请求,对苹果进行了投资,却没有拿投票权。这个消息传出,苹果当天的股价飙升了33%,把苹果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微软依然没有把苹果当回事。2001年,苹果推出了iPod音乐播放器,并目在当年实现了一亿美元的销售,这和一年几百亿美元收人的微软相比实在算不上什么,因此微软也没有在意,只是按照以前别人做什么它也做什么的习惯,搞了个类似的Zune。但是,由于粗制滥造,加上也没有和提供音乐的传媒公司搞好合作,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反响。当然,微软当时并没有觉得苹果开发新品的行动对自己的核心业务会有什么影响,它正在忙一件事——裁员和重组(说得不好听点是窝里斗)。毕竟,2001年由于互联网泡沫破碎带来的经济危机让各家IT公司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大家考虑的是如何生存,而不是如何发展。微软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上拥有无人能挑战的统治地位,因此盈利依然不错,易然没有前两年好。但是,坐拥大量现金的微软不是考虑利用竞争对手艰难的时期布局新的业务,而是将一部分现金派了股息,来赢得投资者的满意。今天来看这是彻头彻尾的昏招,让苹果毫无阻力地壮大了。2001年苹果的盈利不过是每股区区的0.1美元,而10年后的2011年,它的盈利达到每股41美元,涨了400多倍。而这些利润全部来自微软以往挣钱的领域:终端消费者。
随着苹果电脑、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的用户越来越多,大家发现其实微软的操作系统开始变得可有可无了。以前大家大部分时间是单机操作,即使上网也不过是看看新闻,收发邮件,Windows确实必不可少。但是,当用户大部分上机时间花在互联网上时,Windows的作用就不是那么大了,因此不可能完全只靠Windows来锁定终端用户。事实上,倬用微软产品的用户占比在过去的10年里处于慢慢下降的趋势。而此时苹果的i系列消费电子产品全都受到用户的追捧,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最终,在2010年苹果的市值超过了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IT公司。易然今天微软依然可以用“苹果和我们不在同一个市场”来安慰自己,这从近期狭义的市场划分来 是对的,苹果的产品还替代不了微软Windows和Office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一旦大多数用户都养成了没有Windows照样活的习惯,微软的根基就被苹果、Google和Facebook这些公司洞穿了。目前,我们依然看不到微软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个人用户上网的终端上有任何反败为胜的可能。微软易然收购了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但是采用微软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仍小得可怜,2017年之后,Windows Phone已基本上不再更新。
那么为什么以个人用户操作系统和软件起家的微软反而做不好个人用户的产品了呢?在2000年以前,易然微软的产品做得不如苹果的酷,但是从易用性来讲和苹果是各有千秋,有些地方还强于苹果,这才倬得微软能后来居上打赢操作系统之战。但是在2001年后,微软在和苹果的竞争中不但没有讨到任何便宜,而目时常显得毫无还手之力。这里面固然有乔布斯的修行比复出前高出了一个境界的原因,还有盖茨忙于慈善无心打理公司,鲍尔默又不懂产品的原因。但是,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微软自从通过Windows和Office进人企业级市场后,大部分收人来自企业而不是个人用户。易然正版Office平均200一300美元的价格并不便宜,而在欧美各国基本上也没有盗版,但是从个人用户身上微软收到的毕竟还是小头。相比对个人用户,微软对企业级用户收费要狠得多,按照每个工位每年收取200一300美元的费用。而全世界范围里,企业盗版的情况远没有个人严重。因此微软的收入大头来自于企业,而目非常稳定。由于微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几乎不花什么力气就可以每年从企业级用户那儿收到足够的利润,因此十几年后,微软已经失去了开发优秀个人用户产品的能力。这就如同在动物园里养尊处优时间长了的猛虎,回到大自然中,早已失去了捕猎的能力。在21世纪的头十年,微软在前面追赶Google,却放松了对苹果的警惕,可谓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
10 来自印度的救星
微软在盖茨过问各项业务时,可以说是无往不利,战无不胜。此后交由鲍尔默管理公司,则败给了几乎所有的主要公司。不过,他总算为微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并最终扭转了微软在竞争中的颓势。
2014年2月4日,微软董事会宣布由萨提亚·纳德拉担任公司的董事和首席执行官,喧嚣已久的微软新CEO的选择至此尘埃落定。如何带领错过了 联网、智能手机等机会的微软走出困境,是纳德拉被赋予的倬命。纳德拉出生于印度,通过留学来到美国,获得过两个硕士学位。纳德拉并不是一位技术专家,但却是一位比较有耐心的沟通者。他早先任职于太阳公司,很快跳槽到了微软,经历了盖茨和鲍尔默两个时代,对微软内部的管理和极为复杂的人事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从2012年开始,华尔街给微软不断施加压力,希望业绩平平脾气却很大的鲍尔默退休让贤。微软花了很长时间在全世界寻找鲍尔默的继任者,最终董事会觉得,如果从外面“空降”一位CEO,在短时间内将难以熟悉微软内部极为复杂的环境,不如从内部提拔一个人,或许可以更快地推动新业务。于是,在过去三年里被不断提拔的纳德拉出人意料地成为了CEO。当时微软内外其实对此都没有把握,华尔街还在估计他在这个位子上能坐多长,但事实证明纳德拉做得不错。
纳德拉成功的秘诀源于印度人文化中的“没有选择的幸福”。纳德拉易然出生在印度,但是他的职业生涯没有选择,只能在美国发展,因为印度不可能有美国的发展机会。相比之下,来自中国在美国做到大公司高管的人有太多的选择,这正是在美国大公司里,中国人最终做不过印度人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这一点我在《见识》一书中已经详细分析过了,这里不再赘述。纳德拉在微软基本上就是一根筋做一件事,一条道走到黑,然后坚持了20年,一步步上升。他担任了CEO后,手上也没有太多牌可以打。虽然鲍尔默比盖茨时期开创出了很多新的业务,但绝大部分都是烂摊子。纳德拉手上唯一有的还是当年的Office办公套件,这占了微软八成左右的利润。此外,靠着操作系统,微软在鲍尔默担任CEO的最后两年在数据库市场上有所起色,虽然竞争不过甲骨文,但是开始蚕食IBM的市场了,这也是纳德拉还拿得出的一张牌。在这种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心思比较专一的纳德拉反而能发挥他的特长了。纳德拉扭转微软竞争颓势的战略有两个,它们密切相关。
第一个战略调整是做减法。过去,微软的业务和Google几乎是100%的重合,此外它还多出许多业务。相比苹果,它除了自己不做PC,剩下的业务也是重合的。然后,微软还有这两家企业都没有的数据库业务和游戏业务,分别与IBM和甲骨文以及任天堂和索尼这四个行业里竞争力很强的企业在竞争。由于能人太多,各大部门里面的人彼此也不服气,可能还相 歧视。当然微软内部很多人不承认这种情况的存在,但是他们一旦离开微软,都把它作为鲍尔默时代公司无作为的原因之一。纳德拉调整微软的策略和当年乔布斯重构苹果的做法相似,他只强化了和企业级软件相关的业务,对于那些永远不可能挣钱的或没有竞争力的,通过让它们自生自灭的方式砍掉。因此,鲍尔默一直扶持的互联网业务,定位非常尴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各种移动业务,以及Skype等即时通讯业务,都在纳德拉做减法之列。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业务才代表未来的趋势,但纳德拉的态度是,这些领域看似光鲜,可既然微软在那里永远看不到希望,光鲜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如一门心思回过头来强化微软最擅长、挣钱最多的业务,即以Office和数据库为核心的企业级软件服务,为了这个中心,纳德拉甚至收购了很难盈利的领英(LinkedIn)公司,因为后者有巨大的企业级数据。当然,仅仅回归基本盘是无法让资本市场看好的,最终也难以保证利润不被新起的企业侵蚀,因此纳德拉祭出他的第二招:新瓶装旧酒。纳德拉上台后,大力发展当时在行业中处于非常落后位置的云计算业务Azure,因为这是他能够装旧酒的新瓶子,而他装的旧酒,就是大家离不开的Office。通过将Office从过去的软件销售,变成在线软件订购服务,微软让人感觉是从软件公司开始向云计算服务公司转型了。而它的Azure平台,在云计算的市场占有率从过去近乎为零,增长到20%,超过了Google的12%。易然这两家加起来还不到亚马逊的一半,但毕竟算是转型成为了云计算公司,而不再是过去单纯的软件公司。
靠着新瓶装旧酒,微软在利润上并无大幅提升,股价居然在两年时间里翻了一番,因为华尔街已经将它从传统的软件公司划归为互联网和云计算公司了,因此给它的市盈率从过去的20左右提升到40左右。股价的提升大大鼓舞了整个公司的士气,让人们重新对微软这个昔日的霸主刮目相看。今天很多人提到纳德拉时觉得他不过是一个会来事的高级经理人,但他毕竟办到了企业家们很难办到的事情一一把一头不断走下坡路的大象推上坡。
结束语
微软只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建成了一个IT帝国,而以前的AT&T和IBM则用了半个世纪才办成同样的事。不仅如此,微软还促成了整个个人电脑工业的生态链,并目作为龙头引导着计算机工业快速发展。同时,它又通过垄断扼杀了无数富有创新精神的公司。如果不是反垄断法的约束和雅虎及后来的Google在互联网领域对微软成功的阻击,我们很难想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它的扩张。它的缔造者盖茨是我们迄今看到的在IT领域最有野心、最有执行力的统帅。
进入21世纪以来,微软的行动明显放慢,它的扩张一再受阻。从2006年起,将近知天命年龄的盖茨不再过问微软的日常事务,完全交给了CEO鲍尔默。鲍尔默最强劲的对手已经不是PC时代的那一批英豪了,而是三个年轻人:Google 的 创 始 人 布 林 和 佩 奇 ,Facebook 的 创 始 人 马 克 · 扎 克 伯 格 (MarkZuckerberg)。在此后8年里,鲍尔默可以说为了微软的事业做到了鞠躬尽瘁,但是昔日的罗马帝国荣光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他也因此黯然离职。至于微软和Google的世纪之争,我们放到有关Google的章节中介绍。在随后几年里,纳德拉通过做减法和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扭转了微软不断下滑的颓势,但是如果你关注微软的业绩,就会发现它没有多少进步。
微软的兴衰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它兴起于个人电脑的浪潮,同时随着这次浪潮已接近尾声,而进入发展的中年期。第二,它过强的桌面软件的基因,使得它无法站到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之巅,也错过了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移动 联网时代。今天的微软仍然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这仅仅是因为个人电脑的浪潮还没有完全过去,处在这一波浪潮之巅的微软即使不做任何事,每年也能从Windows和Office上收取大量的软件授权费。但是,这些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它今后能否真正第二次起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利用云计算实现从软件企业到 联网企业真正的转型。从目前微软缓慢的前进步伐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微软公司大事记
1975 微软公司成立。
1980 微软为IBM PC提供DOS操作系统。
1981 微软和苹果开始合作。
1990 微软推出基于图形界面的Windows 3.0操作系统,微软帝国开始形成。
1993 微软推出视窗版制表软件Excel,并最终挤垮了这个领域的莲花公司。
1995 Word 95问世,微软最终挤垮了这个领域的WordPerfect公司;同年,IE浏览器问世,软最终以此挤垮了网景公司;但是,微软在进入互联网上行动迟缓,最终落后于雅虎公司。
2000 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市值超过5 000亿美元;同年,美国华盛顿地方法院裁微软的垄断行为,要求微软拆分成两家独立公司,后来在共和党当政期间微软上诉至高等法院,高等法院推翻了原判;同年,鲍尔默接替盖茨成为微软新CEO。
2004 微软进人搜索领域,开始与Google展开重量级竞争。
2007 微软推出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是如此糟糕,以致用户宁愿选择早期的Windows XP,Vista成为微软历史上最失败的操作系统。
2008 微软试图收购雅虎未果,之后微软聘请雅虎的陆奇掌管整个在线部门。
2011 微软和诺基亚达成协议,为后者提供手机操作系统,2013年微软收购了诺基亚的手机部门。
2014 掌管微软10多年的鲍尔默无力再造微软的辉煌,黯然离职。同时,纳德拉成为微软第三任CEO。
2018 微软股价一度再次超过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发表评论